1
前文有提到,比起说“坚持”更愿意换种说法——“安静持续地努力”。
究竟怎样安静算安静、怎样持续算持续、怎样努力算努力?这是困扰多数人的谜团。
在现在的我,不敢说已经参透,只能浅浅说一些自己的理解:不过度大肆宣扬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起码做到30天的连续任务,能越来越不费力地达到目标,是以为“坚持”。
而看见很多小伙伴都能积攒下自己的壮志,却败在后两点上,究其原因,是大脑没有赋予这件事足够大的“意义”。
其实只要我们把需要做的事情,根植在大脑深处,让大脑明白,不做不行,这样就容易多了。
那应该怎样根植这样的“意义”呢?
2
每每看恐怖片,废柴主角前期一直拉后腿,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小宇宙,除去导演和编剧刻意为之,从人体上看,是从哪里来的力量?
其实,一切都是“恐惧”的“功劳”。
恐惧,或者准确点说,“刺激”,它在紧急关头驱使大脑做到常态无法达到的高度。
在被狮子追逐时,自己的百米冲刺能达到平常的三倍速;
自然灾害面前,父母能举起千斤保护子女……
身体上如是,精神上亦如是。
当我们利用这股感觉,将其附着在要做的事情中,赋予一定的意义,那么就能看见“重大意义”。
试试列以下清单吧:
1. 如果我能做到这件事,从前、现在、未来能做到什么?能带给我怎样的机遇?
2. 更重要的是想象,如果我一直没有掌握、无法做到,那么现在、未来会失去什么?有没有可能没有做到这件事,就会成为另外一种我不想要的人生?
以自己为例,现在我能从容制作PPT应付各种事宜,甚至能在外接单,因为它结识到不一样的人,看见更大、更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学会PPT,我将会在焦虑中度过,而不会想办法将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往大了说,赋予可视化的努力,往小了说,掌握一门足够的技术,也是好的。
赋予想做的事情意义,让它不再是脑中空白单调的一句话,更能具象化,不虚无缥缈,让人觉得做不做到可有可无,同时利用失去它的恐惧,让大脑自动运转,如三餐一样,一天不做浑身难受。
3
健身遇见瓶颈期,快要放弃时,想一想以后定形的腰肢;
绘画卡在色彩上,想着干脆画黑白,但一想着未来的斑斓世界,还是拿起笔吧……
还有很多事情同理。
世界太大,管理好自己,安静持续,逐渐扩散自己的涟漪。
读的什么书:《和时间做朋友》
阅读有效时间:半个小时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道理很浅显,需要多多自己举例
阅读有什么收获:最朴实的道理最能举一反三。
明天打算怎么做:继续阅读下一章节,并尝试更多与生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