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丧的时候,会给自己“洗脑,觉得自己“很没用”、“一无是处”,哪哪儿都不好,学习、工作、恋爱、健康,好像没有一样东西是拿得出手、值得称赞的。总之,就是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一个人经常以这样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说明他的自尊极低,是非常危险的。
现在,很多心理疾病都跟低自尊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以下4种。
1、抑郁症
每个人都可能会得抑郁症,正如每个人都可能会感冒。
但显然,不停地给自己消极暗示的人,诸如“很没用”、“一无是处”的评价,会使得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低自尊”。
总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行,把焦点都放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上,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不能长期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次、两次、三次消极的评价不足以患上抑郁症,但每次遇到点麻烦和困难,就开始贬低和抨击自己,那么量变就会产生质变,养成一个难以攻破的负面思维习惯,从而越想越消极,越想越抑郁,越想越讨厌、憎恶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斯泰伦在《面对黑暗》这里本就曾说过:“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其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症状就是憎恨自己,或者说得婉转一点——缺乏自爱,随着境况的恶化,愈发觉得自己是无用的废物,感觉不堪忍受”。
2、高敏感
有些人的脾气“一点就着”。要么暴跳如雷,要么委屈地哭个不停。
“一点就着”说明了,这个人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品,用一种高级的心理学词汇来讲,就是“高敏感”。
假如一个人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那么这些“不行”的地方,都有可能会成为他们情绪的“引爆点”。
虽然低自尊的人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够好”,但他们仍然对外界寄予一种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人告诉他,“你这样想是错的”,“你其实挺好的”,这种让人接受的安慰方式,既维护了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同时对于极度缺乏肯定和赞扬的他们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
但相反,如果是不好的评价,就如同“捅了马蜂窝”,碰触到了他们原本就有的“伤口”,他们自然会变得抗拒,难以接受,感觉受伤,很快就会以激烈的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
换句话说,是“伤口”本身存在,所以别人碰触的时候,才会疼;如果这个“伤口”已经复原、已经结巴,那么即使你拍一拍、捏一捏,也无大碍。
相比那些内心强大、高自尊的人,面对别人的批评、诋毁、否定,内心也会感到相当不舒服,但他们并不会对这些负面评价形成“认同”,所以即便给他们煽风点火,他们也很难“着”起来。
一个有底气、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人(是发自内心地觉得,且能找到行动的证据),更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自然情绪就会比较平稳,不会因为获得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觉得自己厉害无比,也不会因为遭遇一点点小小的失败就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3、神经症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指出,神经症是指由心理失调导致的行为偏差。
比如,有些神经症患者对爱有一种病态的需求,他们会不加选择地去爱人,只要那个人喜欢自己,或者对自己友善一点、献点殷勤,他们就能够立马坠入爱河,并且只要对方不提分手,就死死地“赖”着对方,即便被出轨、被家暴、被欺骗,也绝无半点怨言,甚至还在那里痴痴等候。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就是典型的代表。
神经症患者对爱的病态需要,一方面反映他们内心极度缺爱,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内心根本缺乏爱人的能力,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爱自己,或者他们根本就不爱自己。
不爱自己的人的潜台词往往是“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这恰恰是低自尊的表现。
4、人格障碍
在心理学人格的分类里,有一类人叫做“边缘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特点是,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很不稳定,而且伴随着显著的冲动。
可以说,他们也是“高敏感一族”,尤其在感情的世界里,他们对排斥和被抛弃有一种“难以容忍”的敏感。
说他们“难以容忍”,是因为相比普通高敏感族,他们在失恋或受批评后,会采取一些令人难以预料的冲动行为,比如自残或其他伤害行为,以此来威慑对方。
正因为如此,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正常的、持久的关系,他们自身也深受其害、非常痛苦。
根据心理临床观察,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病人对自己的评价极低,他们非常厌恶自己,自尊极度脆弱。
总归来讲,低自尊的人非常缺乏关爱和肯定,这和他们童年的养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也和他们成年后,没有主动学习“爱”、没有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以及坚持不懈地自我疗愈有关。
根据心理学研究,自我暗示对自尊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以后不要再说“我很没用”,“我根本就一无是处”之类的话了,这样做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危险,你越经常这样说,你的人生就越容易朝着你所认为的方向发展。
多跟自己说点“好话”,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暗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