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最广泛的阅读方式是感性阅读,少见的是知性阅读。
何谓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呢?所谓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所谓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般而言,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专业发展而言,更应该强调知性阅读,因为知性阅读,才能够真正提升一个教师的思维水平,增强他的反思能力。
令人遗憾的是,接受过知性阅读训练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只习惯于感性阅读,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也不例外。当这种阅读习惯带入专业阅读之中之后,带来的后果尤其严重,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因为拒绝思考而迷信“方便之门”,导致了对大量粗制滥造的流行书籍的信任和依赖。
那么,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呢?
1.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式或许是大量的摘抄,反复应用。阅读经典建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甚至可以考虑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画出那些真正有着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你当然可以写下来你的感想,但是对于经典来说,你要读得尽可能慢,读明白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意思。
当一本书这样读过以后,在实践中,或者在另外的书中遭遇相似的情境,就可以迅速调出来反复揣摩。久而久之,这些文字就会化为你的血肉。这样的阅读,可以将我们从快餐式的阅读中拯救出来。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阅读是浪费时间,没有这样的阅读锻炼,理解力很难得到真正的提升。
摘抄的另外好处是,我们很难真正地记住一本书,前读后忘是许多人阅读的苦恼之一,而通过摘抄,我们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更深,也便于日后反复翻阅。
2.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真正读一本书,是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如果你能把书中的观点以及论证过程编成提纲,这本身就是极好的读书笔记。
3.更进一步的是,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读是前提,然后写下你的疑惑和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你最深的感受和思考。以批准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你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旁涉到你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与其他的书籍相互印证。
与书籍的对话一开始是艰难的——你甚至怀疑自己压根就缺乏对话的能力,或者自己压根就不适合读这本书。当你经历过这种痛苦,就会慢慢地步入一个新的天地,会通过大量的摘录以及理解,慢慢地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4.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的交流。你得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书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通过你的灵魂注视着你,让你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时刻保持一种反省。
在专业阅读方面,更深的痛苦来自于这样的一种质疑: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为什么我的教育教学并未因之而改变?事实上,能够现搬现用的书极少。这是因为阅读与其说是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一种方法,不如说是提供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教育灵魂,它和教育之爱一样,是最根本的东西。在高度理解的基础之上,游刃有余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发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阅读也是。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灵丹妙药的人总会感到失望,而持续不断地坚持阅读,提升阅读质量,不断地将阅读与实践相互编织的人,最终才能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奖赏。
摘录自《教师阅读地图》/魏智渊编著——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6 P081——092
再次品读《教师阅读地图》,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感悟颇深,特此摘抄,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