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饮料24瓶,9箱饮料一共多少瓶?这是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里面的一道例题,目的在于探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这节课里面,同以往的课比较起来,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有进位。而且进位是超过了10。换言之,教材是这样安排多位数乘一位数的。
1.先是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比如:20×3=60,两个十乘3等于6个十,也就是60,然后,根据这个算理,推导出计算技巧,也就是我们说的算法——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一位数,然后再补上0。乘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补上几个0.(但是,部分孩子会产生这样的错误,比如:200×5=100,他不知道二五一十已经有一个0啦。)
2.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后,安排了不进位的几十几乘一位数的口算,比如:12×3=36,就是把几十几乘一位数拆分成整十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乘一位数;然后,进一步用竖式记录这种口算的方法,就是笔算(列竖式计算。)
3.在孩子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后,再教学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比如:16×3,而这个时候的教学,与上节课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处理这个进位的1,依然是借助小棒突破算理,然后,在追求简洁的情况下,精简了竖式的某些步骤,进而得到了竖式计算的标准式。然后,脱离算理,训练计算的技能,这个时候,孩子更多的是在依据算法在训练;进而也能说明,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不明白算理的情形下,依然能够计算正确。因为,这个环节算理已经融入到算法里头,算法处在了表层。而算理则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对于经历了整个这个算理与算法相容的探讨过程的孩子,自然能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不过,计算的时候,依然需要认真仔细。就如同,在生活中,并不是说,你明白了很多道理,就能过的很舒适一样。理与法要相融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当然,对于某些没有经过算理理解的人,或者说老师讲了这个算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主动经历这个过程的孩子,在计算的时候,则只能靠算法来完成,而且,只要认真、仔细则也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就是某些人说的,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的行为却在一定的程度上吻合某些道理。
4.然后就是这节课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有进位,而且进位还不只是1,而是超过了一十,来到了几十。比如这节课的24×9,当4×9=36的时候,在积的个位写6,而那3个十需要向前十位进3,怎么办呢?无非就是原来是进1,现在写成进3而已。
再在此基础上,类推到多位数乘一位数,得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法则:从各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到此,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告一段落,来到三年级下册,教学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法,比如:14×12,教学时根据一定的直观原理,把12×14放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教学,并且利用点子图来辅助由直观到抽象的转变,点子图在这里起到了半直观半抽象的作用。
再就是来到这节课要讲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比如:48×37.
教学时,先利用估算的方法确定48×37的得数范围是在最小值是1200与最大值2000之间,如果,计算出来的得数没有在这段范围里面,则计算一定是错误的。在这里面,不能保证正确。因为,还有可能,在笔算的时候,出现某些技能上的错误。
因此,自然来到讨论笔算环节。这样笔算呢?列竖式,相同数位对齐,先用37中的7去乘另一个乘数48,则是属于以往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范畴,孩子自然会算,因此,教材就把这一步直接写出来了,然后轮到37中的3去分别乘48中的每一个数字,这是学习的难点。这个时候,教材是这样安排的——接下来怎样算?
接下来,应该是用3去乘48中的4和8,就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技能,唯一让孩子感到困惑的就是三八二十四,这个4应该写在哪里呢?是十位还是个位呢?理由呢?
因此,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引导孩子明白37中的3其实表示的是30,30乘8应该是240,先写4的话,这个4表示的40,应该写在十位上。突破了这个难点后,其他就比较顺利了……
此后,可以上升到纯方法层面上,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要同个位对齐,(因为,这个时候表示的是几个一,自然是写在个位,或者说,这是以前的知识,孩子已经默会了。)再用乘数的十位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要同十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要向那一位的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部分的乘积相加。
数学知识是螺旋式慢慢上升的,每次,总是比前面的知识多了一点点而已,但是,就是这无数次的一点点,最终形成了浩瀚的数学知识。每一次教学时,就是要讲解讲透这一点点。当然,这还是默认孩子以前的知识全部会做的前提下。现实是,部分孩子以前的知识还完全不会,或者是一知半解。进而也就知道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在哪里。数学一旦出现断层,则很难修复这个断层。因为,数学的逻辑性很强很强。我们就是要通过数学学会逻辑思维以及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