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站在大街上抬头看天空,过来一个人问他“你在看什么?”抬头的人说“我在看燕子”于是过来的人也开始抬头看天空。有一个人过来了,进行了相同的对话,也开始抬头看天空、最后,一群人抬头看着根本没有燕子的天空。
这,便是从众心理。它指的是指的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或信念的倾向。这个心理本身没有好坏,可是却值得我们额外的注意。
有很多好的从众心理,比如说去图书馆学习,因为大家都在学习,自己也投入到学习当中。
可是,从众心理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极其可怕的东西。
比如说,12年受到反日潮流影响,不少人们做出暴力打砸日系车辆、产品、伤人的行为;受过良好教育,深信不疑自己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做好自己本分,屠杀了无数犹太人的纳粹高官艾希曼;上个世纪中国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广泛迫害.......
这些行为无一不由从众心理造成。
艾希曼
02
是不是在生活中,常常别人在笑的时候你也跟着笑了,别人在谩骂另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开始对于那个人产生了厌恶,大众选择的东西你也会跟着选择,经常在做一件事情别人告诉你或者自己发现这件事情做错了的时候,你会安慰或者开脱自己说“反正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做错了”。
这是因为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境中,选择从众会降低思考/获取答案的成本。甚至,人们不想受到群体的排挤。社会学家米尔格拉姆的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过路人模仿一个群体抬头观望的百分比随群体规模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高。三个两人小组引发的从众比率更高。很显然,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他在乌合之众中还提出群体无意识的观点,即人们处于一个群体中做出的判断,理性的因素产生着微乎其微的作用,而情感、本能、欲望等“无意识因素”占着支配地位。
“为什么人家都xxx,就你xxx?”是生活中常出现的一句话。它其实显而易见地揭露了一个人盲从的心理,想要不出格,跟大众保持一样。而那些盲目从众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特点,他们很喜欢找出问题。一旦当他发现另外一个人跟自己有半点不一样,他就会指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坏处。他们龇牙咧嘴、咬牙切齿、站在道德的至高处指责着与自己不一样的人。
因此,当人们不能够清醒地认知到自己的从众心理,选择跟随群体的选择时,常会带来极大的危险。
03
那么如何避免受到从众心理的迫害呢?前文列举的种种人们因从众心理所做出的事情的荒谬是显而易见的。而之所以如此显而易见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以一个局外人、冷静、客观的视角来看待的。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一些错误的从众行为的愚蠢,可是一旦当这一切变成日常生活的和风细雨时,我们就失去了自我的警觉,而沉醉于我们所谓的正确。
举个很形象的例子:当时08、09年流行的杀马特发型,多少人觉得这种非主流很酷呢?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觉得当时的自己很愚蠢。流行时尚往往如此,名人与大众说一个东西是时尚,是美的,于是人们就说它是时尚,是美的。当然,这种从众心理是中性的。
所以,要时刻谨记把自己拉出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对不对。
其次,要有足够的自信、自知和独处时间。人们一旦因为自己的想法跟其他人不一样,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选择沉默。萨特说“在黑暗的时代不反抗,就意味着同谋”这既是需要我们有足够自信,不受大众舆论压力的迫害,也需要我们能够又清晰的自知,明白到底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伏尔泰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这同时也意味增加自己独处的时间是很重要的,独处给予一个人理性且不受大众压力的审视自身,思考正义的机会。
千万不要再打着爱国的口号,打砸同胞的财产。
萨特
04
小结一下:从众心理指的是指的是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或信念的倾向。其本身无好坏,可常会因大众的错误判断导致不好的结果。处于规模越大的群体,越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源于对于危险的规避和对遭到群体排斥的恐惧。避免从众心理需要我们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自知和独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