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闲来无事,本想着去看看有关社会学的内容吧,结果因缘巧合之下,听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既然听了,也就稍稍记录下感想吧。
因为是在一个平台上听的演讲,所以我会习惯性的去看看广大网友都有说些什么,后来也并没有看太多就退出了。
我以前看过一句话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后来又在朋友嘴里听到这句话,再后来就是在旁人尝试去解读朋友的想法时听到说:这只是我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不对也只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一刻我很想进行反驳,这并不是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解去解读的借口。那一刻我为什么想要去反驳呢?因为我和旁人的观点并不同,我并不认为旁人的理解就是朋友想要表达的意思。时间慢慢的流逝,又碰到了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我想是因为我们的立场不同吗?所以当一个信息摊开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是会倾向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进行有利于自己的解读。甚至同一篇文章,不同立场的人能解读出相互对立的意思来。诸如:我觉得,我认为,或者:他不会那样做的,因为我认识的他不是那样的等等话语,我必须得承认人都需要独立思考,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如果“我觉得,我认为”的比重远远超过现实的比重时,这种“我觉得,我认为”是不是已经远远失真了呢?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没有上帝视角,当身处群体之中时,当各种鱼龙混杂的碎片化消息向你涌来时,因为没有全知视角,仅仅靠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总是会很容易,很轻易的就下判断,而当下“判断”之后,便会带着这个“判断”去找支持它的证据,找不到怎么办呢?那就抠字眼,恶意解读,强行关联,总有很多办法能找到支持“判断”的证据。
在后真相时代,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是没有那么容易的,而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可能只是一个视角而并非客观事实。当某些所谓的“既定事实”发生反转时,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办法接受事实和其所想并不一样的。例如一些舆论事件中的人物,被动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各种人物的各种审判,其中最多的莫过于道德审判,当所谓“事实”对这位人物不利时,得来的就是大量的辱骂甚至严重的网络暴力,仿佛每个人都必须去骂上一嘴才能彰显自己是一个多么有正义感的人。当所谓“事实”发生反转时,常常会迎来那么轻飘飘的两个字:洗白。
回想半年前我也是那个轻易就下判断的人,明明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明明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为什么在别人犯错误,或者道德不高上的时候能涌现出那么大的恶意?为什么自己的情绪会因为别人的错误而变得愤怒不堪?难道自己没有犯错误吗?难道自己就是一个道德没有缺陷的人吗?当我在审判他人道德,谴责他人的错误时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黑暗情绪还是为了希望当事人可以审视自己的缺点不断加以改正?当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他人进行各种审判时,我们在意的真的是当事人到底道不道德吗?当我们随意的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时,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回到今日的演讲,当我看到各种支不支持,或各种“你虽然研究了20年,但我觉得你并没有研究对,研究20年也是白研究”,亦或只是一句轻飘飘的话来肆意评判他人的人生。然而演讲者讲了什么呢?讲了她这20年来四处调研所接触到的事实。(此篇演讲的内容并不是笔者主要思考的内容,所以在此不描述演讲内容)
这让我联想到一位亲戚对演讲主题的人群的看法,那简直是深恶痛绝的,甚至要吐口水骂其“恬不知耻”。对其为何要那样选择除了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同情,其他的就是认为其懒惰,想不劳而获。我虽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但也大差不差的对其抱有歧视。那时的我是怎样的我呢?凭着第一直观影响与大环境下的主流价值观和周遭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就那么高高在上的,傲慢的,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肆意审判她人的人生。我根本就不了解那个人群,但我的歧视却非常的理所应当。
今日所听的演讲只是让我浅浅的知道了这类人群的一些想法,如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每一个人的答案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并不是我这个什么都不懂且没有任何调研的人一句轻飘飘的话就可以概括的。这让我开始反省,我是不是经常会对自己即不了解也不关心的事物随意发表看法?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人也不是非善即恶的,并且我们都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应该是带着问题找答案,而不是带着答案找问题。同样的,也应该是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而不是一个坏人做了一件事。当我们急着下定论的时候,不妨等“子弹”再飞一会。
用这位演讲者的一段话来结束吧:当我们试图想用文明道德这样的一个利刃,去指向她人生活的时候,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的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的去思考道德秩序这样的问题,而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与生计可能性之下,也要正式不同人的活法,也更为善意的去对待我们与她人的关系,都不容易,我活,也要让别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