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维,就是可以把很多种模型放到一起,甚至是看起来矛盾不相容的模型融合到一起。
比如互联网时代,大家讲精益创业——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好像工业时代那种计划都不重要,都不可行。但是,又有人提出来了,要专注在十年不变的东西上。
那到底要不要规划?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容的,它们关注的层面不一样。我们规划那些“不变”的东西,而用精益的方式推动执行落地。
回望2005年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好像只会写C++/MFC,搞一点网络编程,还有一些安全技术。什么用户思维,商业模式不知道,甚至完全不清楚有产品经理这样一种职能角色的存在。这时候,你如果说,愣要去规划五年后的生活,甚至更长,那可能能想到的,需求分析师,注意,当时连架构师都不知道,只知道有项目经理和需求分析师——这是软件时代的分工,现在没有,即使有也是很不重要的职能。
所以说,现代社会,做所谓职业规划,那是非常难的。变化太快,很多职位,三年前没有,三年后也消失了,难道不需要人做?团购,共享出行,都没有撑过五年。在决定方向的时候,如果你都精益,那就是跟风,没有标准,什么热做什么。团购,O2O,是的,在那个时候都有需求,你去验证的话,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那你要不要进入?
有所有,有所不为。标准就是那些不变的东西。你的人生要什么,你的初心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你认为财富自由是人生自由的基础,财务自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如果量化下来,可能是5千万起,这就是一个目标。
实现这样的的目标,站在今天的时点上,可以看到的可能路径有:
职场人的路径是大部分人的标准路径,但是要达成自由目标比较难。除非像李开复,唐骏这种级别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有可能;还有就是成为早期创业员工,并持股,这样的机会概率较小,可遇不可求。可以关注,遇到了就努力抓住,但自己很难掌控和努力。但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起点,就是努力成长,但自身价值更高。
个人工作室——富爸爸里的S象限。按李笑来的提法,就是一份时间多次销售。比如文字创作,软件,技术商品化,提供SAAS服务等。另外,在互联网提供服务,当下还有一个很好的衍生的模式,就是——知识网红。薛兆丰经济学讲得不错,在得到上开专栏收入不错,但更大的收获是知名度大增,还参加了奇葩说,名气进一步提升。个人商业模式就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能写会说,在某一领域有专业见解,且大众喜闻乐见,那么可以考虑走这条路。
创业——富爸爸里的B象限。个人工作室与初创可以合并,就是创造产品或服务,满足特定需求。
I象限,成为投资者,让钱生钱。成为投资者,不动产门槛较高,另外一个渠道就是证券市场。这里有一个主线,强化财商,对于宏观的理解,对周遭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