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始阅读一本与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挫折复原力:成功者都具备的隐藏素质》。其中“挫折复原力”这个词让我深有感触,所以用接下来的文字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职场上如何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挫折复原力”。
我们先来看看书中对“挫折复原力”的定义。
“挫折复原力”这种心理特质,不只是关乎成败,也可以让个体在困难的情形下、在重重压力的考验下,保持沉稳、镇定,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有一位同事离职了,个中原因我也尝试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做了分析。究其根本就在于两点导致其离职,一是从他个人角度看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与尊重,二是自己也放弃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进一步改善的信心而选择放弃。
大部分的人在碰到那位同事情况下都会做出雷同的选择。因为如今的社会给予了个体最高度的自由之一就是更多地选择权,可以真正做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
可是职场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人大多数会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这世界虽然那么大,其实哪都一样,也许你呆腻的地方就是他人向往的天堂。
面对遇到的困难没有快速的自我消化能力--即挫折复原力,大多数时候人们就只能选择看起来最轻松但实际上成本最大的一条道路--逃避。
参与过一个项目从启动到交付全流程的人都应该体验到其中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都会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叹:一定不能让自己的子女再从事这个破行业,这就不是人干的活!
项目启动之后,我们可以预想到参与其中的每个角色每个人的痛苦经历。
如果你是项目负责人角色,大概率是只知道一个大概而模糊的目标,去找老板要资源要人手,得到的可能是对方两手一摊说到,我找你来负责这个项目就是要你自己去协调解决这些问题的。
如果你是负则项目需求的角色,你会发现找遍所有项目干系人,没有谁知道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需要你经历一遍又一遍痛苦的梳理、沟通、引导才能慢慢挖掘出需求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是产品的角色,你会发现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动,回头看当初与定型的产品之间宛若一个整过容的人--判若两人。
如果你是项目开发角色,你会发现自己的代码写好之后、功能测试之后不得不一次次推倒重来,有时会让你想拿起键盘砸人。
各种困难不一而足……
我们接着设想其中每个角色都缺乏“挫折复原力”将是一种什么情况。
项目负责人在听到老板“不负责任”的话后,一定撂下“这活我干不了,您爱找谁干去”狠话走人。至于后续通过这个项目锻炼自己的团队组建、资源协调、管理及项目成本控制等能力那就无从谈起,自己的职业生涯更进一步的机会就错过了。
项目需求人在第一次沟通发现没人可以讲明白这是个怎么事儿后,第一时间就是感觉这就是一个坑而心生恐惧,必然会错过一次实践自己学过的理论的机会,更别奢谈能力提升及其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长了。
负责产品的如果自己都恐惧需求的变动,那就基本可以断定不适合做这个岗位了。
开发的角色相对单纯些,反正前面需求和产品提出什么我就做什么。但如果碰到那种自相矛盾的需求或产品设计,一天还反复出现多次,那真的可能上演全武行。
当然项目中不乏那些整天看起来乐呵呵的同事,他们在面对再糟心的事情时都是这种从容不迫的心态,用不急不躁的语气说话,用看似缓慢但总是能按时完成工作的方式应对。
这大概就是所谓“挫折复原力”的真正内涵所在吧!再高深的理论最终落实到现实就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但一定是非常实用的。
所以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有效且高效的做事方式,并且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找到乐趣而非痛苦,那我们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挫折复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