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应当」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谓「解释世界」,就是对「世界是什么样子」提出自己的见解,属于「事实判断」;而「改变世界」是在「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基础上发现世界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一个「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子」的构想,属于「价值判断」。这种二分对于我们理清自己的思维是很有帮助的。「是」与「应当」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称为「事实」与「价值」,或者「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举一个简单的栗子吧。
「落后就要挨打」是一句很常识性的话,那么应用此二分法,就可以做如下提问:「落后就要挨打」是在做一种「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只是说了一个「弱小就会被欺负的事实」还是「落后就应该挨打的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判断」?在「事实判断」上,这个命题争论性不大,无论从历史上的个人与个人,还是国家与国家,都是「落后者会挨打」。在「价值判断」上,很多人恐怕第一直觉是「欺负弱小是非正义的」。正是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我们才对帝国侵华做出正义的控诉,但是当中国强大起来以后,有人又鼓吹「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了,这是精神病国家价值观分裂的体现。当然,「价值判断」是个人选择问题,它与「事实判断」有客观对错不同,「价值判断」是个人对事物善恶(伦理学)或美丑(美学)的取向。我们可以认同「落后就应该挨打,这不是非正义行为」与「真理在大炮的射程内」的价值观,但如果我们如此认为,那就不可以再说「帝国侵华是非正义之举」的话了。总之一句话,价值观自洽才算正常人。
《论自由》的「价值」与《逃避自由》的「事实」
上一篇文章推荐的《论自由》,论述的是人为何要追求自由,以及自由受到侵害将会对社会中的个人与整体的人类社会产生如何巨大的戕害。全书的基本论述都是人「应当」追求自由或「应当」享有自由,其基本主题是「价值」取向的。今天要介绍的《逃避自由》是「事实」取向的,其基本问题是:人类在本性上对「追求自由」有多大的倾向性?
人——一种「社会性动物」
弗洛姆《逃避自由》全书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便人类具有了「自由思想的权利」,但是人类未必具有「自由思想的能力」,自由固然带来了解放感,但将人看做独立个体的后果是个人丧失了作为某集体一员的安全感与依赖感,人在巨大的孤独感压迫之下,必然会「逃避自由」使自己融入某集体而获得安全感。弗洛姆在心理学谱系中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属于新精神分析学派。他将「孤独感」置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地位,其理论根据正是作为一种动物的人的基本属性之一——「社会性」。
埃里希·弗罗姆(德语: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又译作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的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弗洛姆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
人类繁衍至今,从没有一个历史时期是独立的个人离群索居的,人们不仅在物质上相互依靠,更在精神上相互依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长时期的群居生活必然要将人类塑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社会性动物」。
假如说现在有一个孤岛,上面有世界上所有可得的物质享受,就是没有人类,也没有任何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方式,现在让我们选择:我们同意在孤岛上度过我们的余生吗?如果只在上面度过几个月或几年,我们很多人估量自己可以忍受这段时间的孤独,但是一旦剩余的整个生命都要如此度过,恐怕我们就没有这个自信了。
从儿童发育的角度来说,与他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是他们能够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曾有一位德国皇帝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女佣们只给婴儿提供食物,但不许与他们说话。结果无一例外,所有婴儿都发育迟滞(当然现在这样的实验由于伦理上的问题不会再被允许做了,但近几十年亦有拿其他灵长类做实验的,动物伦理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人亦批评这类实验)。
弗洛姆将「孤独感」或「脱离群体却又不能自立而产生的不安全感」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进而认为它会影响人类自由的实现,无疑是很有洞见的。弗洛姆说,「传统的看法是相信,只要使个人不受外在的约束,现代的民主制度便实现了真正的个人主义」,「可是」,他继续说道,「惟有当我们有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时,表达我们想法的权利才有价值」,「惟有当内在的心理状况使我们可以确定我们自己的个人地位时,不受外在权威控制的自由,才能成为一项永恒的收获」。在密尔看来,自由的敌人之一是大众舆论侵入个人领域(另一敌人是施行暴政的政府),而在弗洛姆看来,即便大众舆论没有侵入个人领域,个人出于与大众意见不合而产生的焦虑感或不安全感或孤独感,从而会自动的放弃自由,以众人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正是「自由地失去了自由」。
注:《逃避自由》我没有进行版本的取舍,当初看了哪一版已经不记得了,读者若有兴趣,请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