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
1. 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不感觉快乐时说“抑郁”。这两个字样就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以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
2. 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文机动力,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几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
3. 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欢喜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谈静:
1.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2.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4. 静与闲也不同。在百忙中,在廛市喧嚷中,你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语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我的感受:
刚刚用了1个小时写了篇读后感,因为没有联网,点了“发布文章”,但是没有被保存,就这么没了。我真的是很郁闷,很郁闷。只得耐着性子,再写一遍。不过这次我只打算保留上一篇文章里的下面这一段。
现在是坐在返程的火车上,在不经意间往外看的时候,看到田间的油菜花已经全部盛开了,夹杂着绿油油的野草,哪怕是在雨濛濛的天气下也是极美的。车窗对面新建后还未通车的高铁线下满是油菜花,现代文明和江南的旧景交织在一起,奇妙至极。一闪而过的还有新建的宽阔的水泥路,两位行人肩上靠着雨伞,慢悠悠地走着,这些城市边缘的慢和美,在静中显出生命的活力。我最喜欢先生说的: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心越空,听到的感知的事物愈多,但是人本身又不会因这许多的声音而心烦意乱,静和动在心的空灵情况下,矛盾而和谐共处了。
这几天看了张爱玲的散文,她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和自己相关的衣食住行的种种事情,很讲究也很个人,距今80多年的生活细节,已经是我很难通过文字理解的,读的时候会走神,也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要继续读下去。直到今天坐在火车上看到车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我突然想到我去年看的张爱玲的《异乡记》,在这本未完成的个人游记里,张爱玲写了自己乘坐火车从上海到无锡的路上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象。张爱玲笔下的景象和我今天看到的景象有重叠又有不同。但正是这一瞬间的重叠把我看到的景象变成一幅画留在了记忆里。我本想用相机拍摄下来,无奈车窗的玻璃上满是水痕,那就用文字记录吧。
总是会思考读书之于生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作者总是写着自己看不懂的文字。也正是在不断的读书中不断的发现书本和生活的联系,我也就能够从书本里找到的救赎,找到的力量。朱光潜先生写了动和静,其中有些是我不能理解的阐述,不能因为我不理解就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我还是要读它们,我也会一直读一些我不懂的东西,眼睛看过,脑子里疑惑过,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可以有某个瞬间能够解释这些我不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