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世界里,应该有一种期盼存在于内心,陪伴着人生的成长,不惊不扰,安安静静。起初可能对这样的期盼持迷茫的态度,但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之后渐渐的会明白,原来这份期盼是信仰,文字的信仰,散文的信仰。
喜爱着一件事情,也是一种灵魂的归属。
因此,在我的世界里,无容置疑的当然是散文。散文之与我冥冥之中是有缘分的。突然的降临到我的身上,然后大彻大悟,对写作中的散文,悠然之间老朋友一般。
可能也是因为对文字的敏感,还是学生时代,初中生的作文普遍记叙文,对于文体没有过多的认识,当然老师也不会过多的讲解,加上身在小村庄,很多都是闭塞的。作文成了一件苦恼的事情,每每下笔找不到熟悉的感觉。在我还算清晰的记忆中是一个同学对我指点迷津,也是告诉我投机取巧的方式——散文,可以天马行空,可以随心所欲,只要紧扣题目,保准不会错的。尝试之后果然奏效,写作时候的心情也变的轻松许多,像是驾驭在白云之上,整个人都空旷了起来。
爱上散文也应该由此开始。只是经年之后才明白这是个误区,在后来的持续不断的写作中,一直在自我摸索,逐渐的感受到散文的散像是天上的风筝,不论飞得多高,多远仍旧离不开绳子的牵绊,而这个绳子就是散文的中心内核。形散神不散,是主题,表达的思想,还有情感的投入。
可我仍然感恩的是让我深深的爱上写作,爱上散文,无法自拔。因为喜爱,所以便会阅读散文作家的文章,当然其他的也都会看,毕竟写作时需要博览群书的积累,然后厚积薄发的应用,这样才会写的从容,下笔如有神助。之于散文的那根神经看到散文的文章会更加敏感,快速的被唯美的文字带入进去,然后悠然展现一幅幅淡雅、脱俗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是属于自己的,有的时候恐怕连写作者本身都无法感受,这是散文给予每个人不同的世界,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散文如此,文学如此,拿起笔写的时候更是如此。
看的散文较多,受散文的影响也颇深。丁立挴被人们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她的文字平淡,温暖,读来总能照应心灵。每一次读之前都会正襟危坐,带着一颗兴奋的心品读文章,因为喜爱吧,每次都会有新收获,于我而言,则是较大的脾益。她曾写道,“尘世里,总有些什么,让我们不自禁地微笑,使我们的坚硬,在一瞬间变得柔软。婴儿的梦呓,幼童的稚语,夕阳下相互搀扶的老人......”令我变得柔软的一定是散文,徜徉在散文的海洋里,可以无限的堕落,可以一直的放空,可以永远永远的于己对话,最后回到原点,整理衣襟,步入俗世生活,这种柔软是极大的包容。
写作的时候脑海中便会出现丁立挴的文字,她的暖心话语,然后笔尖的文字也变得轻快极了。
雪小禅的散文写的出神入化,每每读来意味深长,像她的人,像她的生活,喜欢旧的东西,热爱生活上的柴米油盐,乐于收集陈年旧事里的物件,这样的物件像是老朋友,总令她难以舍弃。对我的散文创作影响较大的也就是雪小禅的文字了,简洁,都是烟火的气息,可以写成冰霜美人,也可以写成妖娆的狐狸精,也可以写的素简的邻家生活。这样不停的转变,顺畅的转变是可以深深地俘获人心的欲罢不能,只是深深的被吸住了,然后便是一生。
她的“繁华不惊,银碗盛雪”的写作态度给我以启迪,在散文的写作中重新参悟,步入写作的新台阶。
华丽的辞藻只会越来越模糊散文的外表,最后连内核也变得模糊不清。散文不能一味的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视本质的东西,像人一样,交往的时候不会单单的欣赏穿着打扮,一定会在意其本质的东西,品格,道德,人生的观念,对生活的感悟。散文更加注重的是文章的实质,文字只是辅助作用,适当的煽情,适当的优美是锦上添花,反而则变成了喧兵夺主,晃人眼球的“花瓶”。散文不光是美丽的文字,质朴的语言更体现出文字的精华,周国平的散文带着哲学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把散文写到心坎里去,一遍便难以忘怀;老舍的散文风趣幽默,逗人大笑的同时是严肃的抒发情感和观念。
散文好懂好读不好写,写不好便贻笑大方,真像读书的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来写去,散文不过一个“心”字也,而做人做事不是如此?
写的过程是参悟的过程,是摸索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可是因为热爱啊,只想在散文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付出我心,我情,读到老,写到老,悟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