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跟大伙儿一起读《思考,快与慢》,经过老师的领读和解析,我收获了三句重要的话。
第一句话:输入端的一点点差异会导致输出端的巨大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被输出的内容所困,担心自己产出的内容不够好,这种担心容易使自己的行动瘫痪。
其实,此时,你需要考虑的不是你输出端,而是输入端。
问自己,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
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情也非常重要。
A:“哎,又要看,随便看看吧...”
其实,此时,你需要考虑的不是你输出端,而是输入端。
问自己,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标准?
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情也非常重要。
A:“哎,又要看,随便看看吧...”
B:“哎,又要看,既然要看,那就努力看吧。“
这两种心态产生的阅读效果和收获是大不一样的。
既然做,那就全力投入这件事情。
第二句话:跃迁的学习范式,很重要的一点是“必要难度”。
学习过程中,总有几道坎儿。认知上的巨大跃迁只有干掉了这些坎儿才能实现。我想这就是要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吧。对于永橙老师所讲的“让学习的内容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我有点异议,我认为必要难度是必须的,但是难度依然应该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踮起脚尖能够够得着。这样,才能进入学习区。不然,一上来学习的内容就大大超越的能力范围,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的。还没有上战场,就被吓死了。
当然,我想作者之所以强调必要难度,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害怕困难,都有畏难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先是害怕了,丧失了信心,事情才显得那么难。
第三句话:看到一件事情的长期价值,进行自我激励。
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希望得到及时反馈,尤其是正向反馈。所以我们经常会去看朋友圈自己发布的照片有没有人点赞,有没有人评论等等。但是,要知道,那些对我们终生有用的事情,比如写作,比如学习英语,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反馈的,而大多数是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会显现出结果。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学会的是,如果我们看准了一件事情,即使没有外部刺激或者外部反馈,自己也能推演出做这件事情的长期价值,让自己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