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才看《拯救大兵瑞恩》,想起看过的战争片。人不可能经历所有事情,通过影视作品,可以增添经验或更新认知,获得思想提升,纠正某种秩序给你的习惯性判断。
让人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策略,战争片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但也或许有人在战争片中实现了自己对战争力量的膜拜。
印象比较深的战争片,《兵临城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野战排》,《拆弹部队》。两位狙击手对决,是《兵临城下》最精彩的部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念大学上影视课时才看到。(当时还看了《巴顿将军》。)与一般前苏联战争电影的残酷性相比,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特点,但是女战士的牺牲,有着很强的心理冲击力。
《拯救大兵瑞恩》,觉得这是美国战争片的经典之作,具有代表性,是美国式主旋律电影。拯救瑞恩过程中,随着士兵一个接一个阵亡,影片对人性与非人性的追问及这一追问过程的展现,给了电影非同寻常的厚重感,并由此产生震撼,也展示了导演的非凡功力。
《野战排》是越战电影,当时作为损失惨重失败的一方,美国上下一直有反战声音。这部电影就是典型的反战影片。士兵始终处于危险和恐惧之中,影片中几乎没有一个“英雄”,他们甚至自相残杀,人性的丑陋暴露在观众眼前。越南人民在战争中无辜死去的场景也表现了反战主题。
《拆弹部队》,伊拉克战争题材最好电影,纪实风格让这部电影接近高水准纪录片。战争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影响,这部电影中有鲜明体现。
《敦刻尔克》表现士兵败退,真实性是足够的。《血战钢锯岭》表现残酷战争中人的不杀信仰,但人物单薄。都不及上述三部。
有人把战争片分为三个层级,一是用战争的残酷性反战,二是讽刺政治,三是通过战争刻画人性。这个不妨作为判断一部战争片优劣的参考。用战争歌颂个人英雄主义,用战争歌颂战争,层级应该不高,因为这超出了或挑战了亲历战争之人和反战人群的心理秩序。听说《猎鹿人》《现代启示录》挺好,不知能否找来观赏。
我国的战争片主要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题材。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个题材的较少,也许还得“沉淀”。听说《集结号》作为战争片有很大认知上的进步。越战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拍摄时代早,不错;《雷场相思树》也有着不错的思考。写这篇小文草稿时给几个人看,有人提出了影片《战狼》。《战狼》不是战争片,是动作片;吴京还拍不出战争片。
其实,挖掘人性,反思战争,是战争片任务之一;战争片一般是非娱乐片,主题严肃。我们非战争片屡获国际大奖,而战争片却没有收获,说明我们这一类型影片还缺乏思考的破局和技术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