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中林徽因的段位很高,但也并不是高到没有人能与她匹敌。凌叔华、张爱玲、冰心、陆小曼......等等,论家世、才华、风情、名气,任何一个人都不输林徽因。甚至连泰戈尔也曾经这样称赞过凌叔华: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
半个世纪后,在这些人中,只有林徽因成为热度最高的国民女神。可是人们更关注的是她的情爱生活,三个与她有过情感关系的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也因为与林徽因的关系而得到更多的关注。好像她是因为这些重量级的男人而成全的女人。
美人如花歌云端。人们凭着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脑补出各种各样他们的感情世界,与真实生活中的他们到底一不一样呢?每个人内心波澜的情感世界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从慕容素衣所写的《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中,我看到,真正的林徽因首先是由自己成全的,她内在自我的生命是丰盛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建筑家,在每一个领域内,她都华光灿灿,精彩无比。她最好的作品是她一生的多姿和丰盛。
《当时明月在:林徽因往事》是一本比较全面介绍林徽因成长经历的传记作品。作者慕容素衣是一位擅长女性传记的作家,尤其擅写民国女子,被读者称为“最懂民国女子”的女作家。她的文章女性气息十分浓厚,有现代职业女性的明快,也有文艺青年的清新,有气质大女人的果敢,也有温柔小女人的慈悲。这样一个女子写林徽因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她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是一本精致的书,淡紫色的书衣,紫色代表神秘、热情、浪漫以及端庄幽雅。书的翻口印着一句诗:“万古人间四月天”,下方是淡雅的玉兰花,玉兰的花语是:洁白无瑕满枝头,淡淡幽香徐自来。这份精致就像作者的名字——慕容素衣,也像这本书的主人公——林徽因。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去追寻那个年代的明月下,照耀着的这位奇女子吧。
01 一身诗意千寻瀑
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诗意,从少女时期的诗与意,到诗意的生活,直至诗意的信仰。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只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这是林徽因据说写的最好的诗《莲灯》的一部分,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在两年前因飞机失事而逝去的徐志摩。徐志摩是一位天才,在中国的新诗文坛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24岁前的徐志摩,从来没有写过一句诗。
在伦敦,24岁的徐志摩遇见了16岁的林徽因,他们相谈甚欢,雪莱、济慈、拜伦是他们谈话中的常客。徐志摩用一个文学青年炙热、滚烫的情感深深爱上了林徽因。然而,当时的林徽因对他的感情仅仅是朋友之上、恋爱未满,因无法承受这份热烈而逃离了伦敦。
失恋是最能成就一个诗人的,更何况是一个天赋极高的诗人,失恋的徐志摩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后来,徐志摩回到国内,创办《新月》杂志,并极力鼓动林徽因写诗,把林徽因的诗刊登在杂志上。
引领林徽因进入一个诗意世界的人是徐志摩,而成就徐志摩成为一个诗人的又是林徽因,他们互相引领,互相成就。单凭这一点,如果只把他们的关系看做情感纠葛,未免狭隘。人世间有无数纠结的情感,只有他们造就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在晚年,因为工作、生活、生病等诸多原因,林徽因渐渐不写诗了以后,也依然保有一种“诗意的信仰”,那是因为诗“让她的一生至少没有太过堕入凡尘的满足。”但就这一点,她一直感谢并铭记与徐志摩的友谊。
这种“诗意的信仰”让林徽因在凡尘的生活中,也可以随处发现生活的美,无论什么样的境况,都可以让生活充满诗意。她和梁思成去做中国古建筑考察,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走了中国的15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
种种辛苦反而让她乐在其中,即使坐在拥挤不堪的火车上,打扮得像个农妇,她也不改其乐。抗战的时候,他们流亡到昆明、四川,即使林徽因重病缠身,生活困顿,依然以“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而继续致力于学术事业,和爱好文学的朋友们高谈诗歌、文学。
这是中国古代“士”的标准啊,就像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林徽因的骨子里深藏的是中国传统文人那种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大勇若愚,这是儒者所推崇的至高境界,也是一种“诗意的信仰”的体现。
林徽因在卧病的一年间,她曾经做过这么多事:创办清华建筑系,参与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护卫城墙牌楼,讲授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论文,编专著、发文章,翻译苏联专著,甚至还想研究《诗经》和《楚辞》的语言问题。
林徽因的一生,所追求的,是一个日益完美、博学、睿智的自我,她要的是那种精神满足后的愉悦。就像她的诗中所写: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02 万古人间四月天
世上真的是有才貌双全这回事的。网红papi酱自称“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我还是非常认可的,这个称号放在林徽因身上,我觉得应该更加贴切。但是,在人间,美貌与才华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的种种,快乐与烦恼,幸福与忧伤才是真实的生活。
文学评论家,也是林徽因的朋友李健吾这样评论她:“她缺乏妇女幽娴的品德……喜好和人辩论。”描述她:“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这才是生活中一个活色生香的林徽因。
林徽因与同性关系总不是那么和谐,但异性缘很好,首先体现在和父母的关系上。她是父亲林长民最喜欢的女儿,也是公爹梁启超最看重的儿媳。林长民从小就开始刻意培养这个女儿,家里有事情他总是会叮嘱这个女儿。他去欧洲游历,两房妻子都不带,独独带着这个女儿。她不仅将女儿视作自己的衣钵传人,还寄托了让女儿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公爹梁启超更是分外喜爱她。她的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写信说,从此以后,他又多了一个女儿,并慷慨资助,让她完成了学业。还常常写信嘱咐梁思成要照顾好林徽因,事无巨细地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寄去了古书《营造法式》,开启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浓厚兴趣。
两个爸爸对她的爱,并不能抵消在两个妈妈那里受到的伤害。林徽因的妈妈是个旧式女子,把她在婚姻中受到的伤害,全部给了她唯一的女儿,林徽因常常抱怨她和妈妈的关系。婆婆也因为看不惯她的新式做派而不喜欢她,如果不是梁启超的坚持,她和梁思成的婚姻可能还要经受更多的磨难。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一半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在他们相处的日常中也不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那种,他们非常相爱,他们也常常争吵。《当时明月在》中所描述的“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婚姻,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完美的爱情和婚姻。
他们常常争吵,一个浪漫的文艺女,一个严谨的工科男,“互怼”是他们的日常。有时候这种争吵也会升级,有一次两人大吵了一架,然后梁思成又去外地出差了,她痛苦地不能入眠,给沈从文写信说,梁思成是“那个苦的让她想去死的人”。但她认为夫妻争吵是因为彼此有爱,彼此在乎对方,如果没有感觉了,自然不会在乎对方。
他们也非常相爱,在他们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梁思成遇到了严重的车祸,林徽因不避他人的眼光,在医院照料梁思成。在昆明的时候,林徽因因病不能和梁思成一起出去工作,每次梁思成回来,她都会去村头迎接他,并在众人的围观下,当众就拥吻在一起。
在建筑这条路上,林徽因是先行者,是她引领梁思成走上了建筑这条路,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在梁思成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林徽因充满诗意的文字,她在病中依然为他做寻找资料,补充修订文字的工作,那是他们共同的事业。有人评论说,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著作的文字仿佛也就此灰沉黯淡,再无动人的才气。
美国人查尔斯说:“他们两人是完美的组合——一种气质和技巧的平衡,即使在早年,也能看出两人合为一体,比各自分散所得成果要大得多——一种罕有的奇迹一般的配合。”他们互为补充,互相成就,一起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起为保护北平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堪称建筑界的神仙眷侣!他们诠释了互补型爱情的最佳状态,一加一大于二。
除了亲情和爱情,林徽因的友情大多是和男性之间,和女性朋友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和谐。送冰心老陈醋,和凌淑华争徐志摩的遗作,都是著名的段子。
她唯一最好的女朋友是美国人费慰梅,她们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后来特定的条件下,有很多年都音信皆无。但费慰梅直到90多岁了,还在为了梁思成的著作奔走。
她们之间的通信除了探讨学问,还有很多琐碎的生活小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林徽因都会和费慰梅絮叨。她常常会告诉费慰梅,想象她会突然拿着一束鲜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听自己说很多无聊的小事。
人间就是这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无论亲情、爱情、友情,林徽因都真实地生活在这让她有爱有烦恼的人间,并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多姿和丰盛的模样。
03 是爱、是暖、是希望
柏拉图说: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林徽因不同于一般女子之处,就在于她是一个相当理性的人。在她的引领下,近代中国有了一位天才的诗人和一位卓越的建筑家,而她不但成就别人,同时也成就自己,在互相成就中让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他们比肩。
没有对生活、对人世洋溢的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林徽因是一个情感充沛的人,在她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中,她这样说:“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捡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捡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还是为别人。”
林徽因是这样一个人。在朋友们眼里,她为人相当磊落坦荡,性格急躁,快人快语。她无论如何和一个绯闻的女主角沾不上边,她不娇嗲、不造作、不矫情。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林徽因和陆小曼分别写给胡适的信,陆小曼是娇嗲的,林徽因是直率的。陆小曼自己说,人们对林徽因是敬爱,对她则有爱无敬,她的内心因此而感到失落。
作为一个从小锦衣玉食、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少奶奶,在任何环境下林徽因都在努力地爱人、爱工作、爱生活、爱祖国。抗战期间,日本人要求梁思成为他们工作,为了不当汉奸,他们逃出生活多年的北平,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林徽因学会了做饭、缝补衣服、打扫庭院,自己去打理生活中的琐事。
在林徽因重病期间,有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国外治病,被他们拒绝了,他们要和多难的祖国在一起。林徽因的早逝与他们没有选择去国外治疗有很大的关系,但尽管如此,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的选择。
有一次,儿子梁从诫回到家中,谈到恶劣的战争局势,林徽因郑重地说:“中国读书人总有一条后路,我们家的后面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被母亲身上展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震动到了。我想这种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热爱,就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色吧。
拥有十项全能的才干,和如此霁月光风的人格,如果只把她定格到因为三个男人成全的女神,那么她就是活在现世依然没有朋友。
黄碧云曾说,如果有一天我们淹没在人群中,庸碌一生,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获得丰盛。
写在最后:
这本传记是我在众多的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故事中看到的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故事。作者尽可能全方位地搜集林徽因的资料,并努力在这些资料中刨出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来。
林徽因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但她从未改变的就是在任何境况下,都努力、认真,用全部的力气去爱人、爱生活,并从不同的情感中汲取养分,她的生命由此也变得丰盛。
林徽因最好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努力活得丰盛,拥有不慌不忙的理性和更有质感的浪漫。她超过大多数美女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美貌之外,还有一个丰富有趣的灵魂,抵得过岁月的侵蚀。拿起这本书,去感受这个有趣的灵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