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超强的社交能力,那么请具备过硬的才华,如果你没有一颗坚强的心,那么请学会忘记和知足。
青岩古镇虽然好玩,但是占地面积不大,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皇子不到一周就玩遍的古镇的每个角落,吃遍各家美食。
吃喝玩乐中,不忘打听何处有好玩好吃之地,这不,两人打听到一个叫‘花期’的地方,当地人是这么个音说的,怎么写?却不知道,因为山区的落后,也是限制了很多发展,很多老百姓都是文盲。
两人虽然听音听得蒙圈,可是方向却打听得明明白白,这不,太阳还没有上工,两人已经在晨露出发。
终于小皇子在出发前结实以为教书先生的一本当地人文典籍才知道此‘花期’为彼‘花溪’。
小皇子更是知道了花溪的历史又来。
花溪原名“花仡佬”,至于为什么叫“花仡佬”?
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花溪区域杂居着汉、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仡佬族人特别喜欢穿花衣,以族命名,所以这地方就叫“花仡佬”。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不是以族命名,而是以集市得名。花溪原来有个很大的苗族寨子,寨中苗族自称"花苗",后来其他兄弟民族陆续迁到附近,人口增多,这里便出现了一个购销两旺的牛马市场,人们就又把它叫做"牛场"。牛场在"花苗"语言中叫做"革略"。"革略"与"仡佬"发音相似,时间一久,便又叫做了"仡佬"。"仡佬"前面加上"花苗"的"花"字,所以就变成了"花仡佬"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1638年曾在花溪旁边经过,他在日记中写道:"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东峰(今大将山)下,乃折北而去。有九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花仡佬桥……"可见,至少三百多年前,这一带就叫做"花仡佬"了。
清嘉庆、道光年间,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六十五年中,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周家喜地方灵秀,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龟山筑阁,蛇山种柏,缀以双亭,并在河中叠石为坝,潴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隙地为屿。周奎长子周石藩还修一庭完,名“借花草堂”。一些文人雅土常在此处流连赏玩,从此,花溪山水初露光彩。
1937年,当时的贵阳县县长刘剑魂觉得"花仡佬"其名不雅,经与地方人士共议,决定保留花仡佬的"花"字,加上溪水的"溪"字,所以便更名为"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