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狗13》最初是看不下去的,昏暗的灯光、破旧的街道、不出名的明星,10分钟过去剧情似乎也没什么起伏。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写实片,还带点儿“强说风情”的调调。
后面静下心,慢慢看,才明白这是一部需要用细节来渗透情感的片子。
影片开头是李玩一个人的独白:
“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过年我买了件绿毛衣,等交了钱那刻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那件也好看呀,但是我要是买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就像夏天,你很难忘记冬天有多冷,但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孩子的世界总是完美的,你看他们即使发现了缺憾,也总是能找到一个办法去弥补,比如靠想象,靠“如果”。可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和孩子们最关系紧密的大人,生活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里。
“红”和“绿”,“夏天”和“冬天”,本身就是对立的。大人和孩子的平行世界大抵也是如此。而这段平行世界的距离难以跨越,也正是矛盾产生的关键。
01
世界经典《小王子》的魅力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因为他让大人们看到了孩子眼中不一样的世界。这世界让大人们啧啧称奇,但是大多数深沉含义还是不甚明白。
小王子初到地球,遇到飞行家:“请给我画一只绵羊。”飞行家依照羊的现实形状,简单地画了第一幅画,小王子说:“不,我不要一只蟒蛇。”飞行家认真地增加细节,画了第二幅画,小王子说:“不,这只羊太病弱了。”飞行家依次更改,可仍被小王子不断拒绝。直到后来,飞行家不耐烦了,他随便画了个盒子,小王子却欢欣雀跃:“这就是我想要的羊,羊现在就在盒子里。”
飞行家觉得很惊奇,但即使感觉这孩子灵气十足、与众不同,也没有深究,这是飞行家所在世界中的一贯准则造成的:差异巨大而又没有价值的东西,不值得钻牛角尖。
最后,小王子为了能够轻快地回到自己的星球,坦然让毒舌咬死自己以此来摆脱沉重的肉身。飞行家内心才真正受到撼动,第一次反思他们的思维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这两个世界为什么差别那么大?
只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太不一样:小王子的星球只有他一个人,他的世界很简单,就是守候玫瑰、铲除猴面包树;而飞行家处在群体性社会,错综复杂,每天遇到的挑战也是千奇百怪。
环境打造一个人,成就不一样的世界观,这很正常。
02
把《小王子》里面总结出来的“差异原理”,推及到孩子与大人身上同样合适:孩子和大人所处的境况、接受的挑战完全不同,他们的世界自然是平行错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狗13里面》前半部分中,存在那么多的矛盾无可化解。
而影片到了中间,这个矛盾的转折点终于来了。
李玩因为走神被英语老师罚站,这时教室里飞进来一只蝙蝠。在同学们的起哄声中,老师卷起书本当令箭砸死了蝙蝠。在这场闹剧中,李玩亲眼看见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终结,然后被扔出窗外。她突然领悟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被呵护。所以镜头一转,李玩匆忙跑下楼梯,心怀愧疚和怜悯,去解救那只被她扔在院墙立柱上、上下不能的狗。
许多观影者认为,转折点是李玩父亲在暴打了她之后,她开始变得妥协,主动遛狗也是因为父亲在走时告诉她“爱因斯坦来了好几天,你该好好照顾它了。”
的确,在解救狗之前,她是被迫妥协的。而在解救狗时,她是内心真正发生了变化。她开始理解为什么要照顾狗,她的世界开始向着成人的世界靠拢。
03
很多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你要这么做”,但是却很难跟你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缺乏了契机,孩子没有经历过,他就不会真正明白。
平行距离的拉近,最终只能靠时间来完成的。
随着剧情推进,第2次距离拉近的机会也来了:李玩的英语考了全年级第一,这是爸爸当初强迫她报英语兴趣小组起了作用。当这么好的结果出来,她心里认可了爸爸当初的做法,于是才会高高兴兴地给爸爸打电话报喜。
第3次距离拉近与前两次不同,这次是爸爸向女儿靠拢:李玩心情不好,找男生去KTV喝酒。爸爸找到她,李玩一句:“你当初在酒桌上还不是让我喝酒了”,爸爸语塞,那一刻他也理解了女儿,于是放任女儿做她想做的事儿。
第4次距离拉近:李玩物理获奖,得到保送高中的机会,爸爸奖励她带她去找“爱因斯坦”。李玩发现爸爸并没有像她想象中那样,将狗卖给狗肉饭馆,而是送到了“流浪狗收容所”。即使最后没有能找回“爱因斯坦”,她仍理解爸爸,并微笑着对爸爸说:“谢谢你!”
终于,两条平行线重叠了:李玩的亲生妈妈打来电话,这个曾经对李玩和爸爸都十分重要的女人,成了父女俩内心相遇的结点。父亲回忆往事,崩溃痛哭。女儿握手安慰,相伴无言。
04
如果影片到了这里,就嘎然而止,那就会成为永久的缺憾。因为,以上情节的完成,充其量是完成了“李玩”和“爸爸”两个人平行世界的重合,而“李玩”和“成人”的平行世界还有差距。
李玩后来遇见了被人捡到的“爱因斯坦”,她没有要回她的狗。而是跑到无人的角落伤心地哭了。她不想再用一条狗去搅乱大人们已经平静的生活,即使她的内心非常渴望狗的相伴。这是达到转变前最后的阵痛。
巧合的是,这里的李玩也一改之前“刘海遮面”的形象,高高梳起了头发,仿佛换了一个人。这也许正是导演希望观众们看到的细节。
当李玩在滑冰场看着年幼的弟弟在成人的规则下,硬生生喝下牛奶,又一次次被迫在冰上摔倒又爬起、无人搀扶、流泪苦撑的时候,她释然地笑了。看着弟弟,她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只是回望那段青春的压抑和迷茫,她理解了那只是个必经的过程——即使深受宠爱的弟弟也一样。
走出来后,一切都不一样了。李玩释然的笑容,标志着她与成人世界的完全靠拢。
05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发表评论说“原生家庭”或者“老式家长教育”怎么怎么样,其实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严重。它只是想阐述一下青春的普遍性:你不可能逃离这种压抑和孤独,你反抗、挣扎、尝试找出口。最后给你答案的还是时间,因为有些事情不到时间是不会发生的,你的思想也发生不了转变。而一旦发生,你的世界就慢慢打开了,不一样了。后来,你突然就理解了,就长大了。然后回望过去,再看看你周围正在经历着的孩子,你突然就释然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观影者在走出影院后说到:“看完电影,我就释怀了,我开始原谅父母亲当年的行为了。”
当然,剧中的父亲行为比较偏激,这可能是电影为了加深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果现实中,父母们这么暴力,很可能将孩子拉向另一个扭曲世界的,到那时,他就很难向正常的成人世界靠拢了。
文章首发:豆瓣电影
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