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董卿圈粉无数。她所呈现出的深厚文化底蕴让人为之叹服。
应时应景地出口成章,背后是大量阅读的积累。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董卿说。
这些书当然不会白读,它浸润着一个人的气质和底色。不管是杨绛先生,还是董卿,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都让人为之着迷。
这么一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做了一件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之中。
“这个节目的火爆恰恰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匮乏——如今纯粹的事物太少,充斥在我们四周的都是感官的或者一时喧嚣的东西。”作为主持人和制作人,董卿这么说。
就像高音四起的歌手舞台上,李健和赵雷却备受喜爱。《朗读者》则是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不仅是60、70、80后,甚至90、00后们都很喜爱。
让人忍不住表白这样的董小姐。不贪恋目前的成绩,不迷失自我,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尽全力去做。
最想表白的还是她关于“朗读亭”的构思和落地。
现在许多城市都设置了“朗读亭”,每个人都能进去在狭小的空间里朗读自己喜欢的文字。
看到那么多人排长队,走进朗读亭去朗读,听到大家朗读背后的故事,让人温暖又感动。
孩子们,白发老者,男男女女们带着自己心爱的读物,一句句读给特别的人。
一位妈妈在朗读亭里读了托尔斯泰的《金鸡冠的公鸡》,这是她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听的童话故事,现在女儿去世十三年了,自己每天想她却又不敢想,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读给天上的孩子听。其实,也是读给她自己听。
看着朗读亭里的灯光,亭外等候的人们,徒然增添一些温暖的感动。一个个小亭子,让这座城市都格外的有温度。
走进它,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怀读出来,这个过程是朗读者和听者双方的美好。在一字一句中,靠近内心深处的柔软。
董卿说,希望可以通过《朗读者》和“朗读亭”,激发起一部分人朗读的习惯。
这哪里只是朗读习惯,分明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安静、温暖、直面心灵的小角落。
西班牙《世界报》曾发文称,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在努力去追寻和坚持这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比如《朗读者》第一期嘉宾周小林和殷洁,十年光阴,千亩花谷,只为爱你。
比如越来越多的手作人,选择专注于自己钟情的事情当中,在山林里,在溪谷间,让心灵被热爱所滋养。
比如董卿的朗读亭。让更多人,择一本书,选一处地儿,读一段文,邂逅真实的自己。
或许有一天,我们都能够不为生计所迫去读书,而是真正将读书作为生活的乐趣,沉静下来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和情感。
在清晨、在午后、在地铁、在飞机,都能够安心的享受读书的乐趣。
记得当年第一次出国时,在飞机上呼呼睡觉时,余光瞄到有老外捧着书在看。在轮船的甲板上跟朋友吹牛皮时,发现两个性感的美妞晒着日光浴看着书,。在海边不停自拍时,看到一家人在度假,孩子们在玩耍,妈妈在一旁安静的读书。
当时就跟友人们说,原来这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像我拿着手机一不留神就从阅读模式切换到玩游戏看视频。
回来之后,就尽量的让自己包里放本书,在候车,在排队的间隙能够快速沉浸在书中。
去年听一大神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时,她也提到把时间切分成小块之后,养成随时保持阅读的习惯,从来都不觉得等候是件很无聊的事情,那刚好是她可以读书的宝贵时间。
“嗨,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带着书上哪儿读一段吧?”
“那我们去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