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渔夫拥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晚年的渔王却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巧都很平庸。虎父为什么却有犬子呢?而且不是一个还是三个?
有人问渔王:“你是怎么教儿子们捕鱼呢?”
渔王苦恼地说:“从儿子们懂事开始,我就手把手传授他们捕鱼的知识,怎么织网,怎么划船,怎么捕鱼,我都事无巨细地教给他们。”
那人又问道:“他们一直跟随你吗?”
“是啊,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我学习。”渔王肯定地答道。
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渔王这样的心态,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不输在起跑线上,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少犯错;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设想来学习,却很少让孩子主动去探索,去实践。
这种包办的学习方式,将孩子圈在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中,看似美好,但实际上却是脆弱不堪。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论起兵事来,连他的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赵国人们都夸奖赵奢后继有人。后来当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国将军,在长平之战中却出人意料大败给秦国,致使赵国四十万军民被坑杀。
将战争停留在纸上,事先知道双方的情况,然后才两军对阵。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再加上交通通信不发达,作为将军怎么可能掌控全局,然后才做出战略部署呢?
须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下水,才能知道深浅,知道了深浅,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要有一种应对方案,还要准备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案,才能应对突发状况。
这也就是专家要比新手厉害之处,他们不仅可以解决很多经验之内的情境,还可以解决经验之外的情境;而且不仅能解决,还能解决的更好。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经验,一边学、一边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会让学习者更加地关注学习过程,关注自己是否理解到位,理解到什么程度,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学习者就会由以前被动等着老师来教,变得主动思考如何学得更好。一个人只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住他。
其次,就是输出倒逼输入。学习者化被动为主动,就会更有责任心,不仅是对自己,而且对别人也是如此。为了不被其他人难住,学习者就要懂得更多,理解更深,才有可能在指教别人的过程中不被他人难住,致使双方都尴尬。
再次,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很多新手之所以进步缓慢,甚至会陷入停滞状态,就是缺乏足够多的情境帮助他获得足够的反馈,然后根据当时的情境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认知,从而不断的进步。
就像我们在国内学了十几年英语,连日常对话都不能很好的应对,但是只要去国外呆上三个月,就可以自如应对日常对话。根本原因就是在全然陌生的环境里,可以逼迫当事者去学习,而且他的练习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反馈,帮助他更好地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和别人交流。
因此,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我们在学习之初,就将自己放到老师的高度,仔细观察自己的每一个细微行动,分析这些效果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以及如何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肯定有人会反驳我,你说得这些我都知道,但是当我去指导别人,明明我是对的,他是错的,但是他就是不采纳我的意见怎么办?
这种情况很常见,问题不在于你是对还是错,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和对方平等对话的资格。其实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一个陌生人上来就说:你这里不好,需要改进,你那里不好,需要改动。你会采纳对方的建议吗,即使他是对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而想在社交中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就需要一方主动,主动帮助别人去做一些事情。
我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是喜欢让别人评价一下我的文章,但是当我这样做了两三次之后,对方就不爱搭理我了,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评价我的文章了呢?
后来我观察到学习群里有个小姑娘,总是主动帮助别人分析文章,而且分析的还特别到位。她从来没要求别人来评价自己的文章,但是很多人不仅积极给她留言,还给她打赏。
就是这件小事,就让我感慨,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不是光看岁数的,活到老学到老。
因此,想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就去帮助别人进步吧,别人进步了,你不仅会学得更好,还会结交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中,总是有良师益友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