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存偏误: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案例: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会邀请优秀的前辈来给我们讲述他们的奋斗史,听的心潮澎湃。但实际上,有更多的前辈,付出了差不多甚至是更多的努力,却没有收获成功。如同高三时的激励演讲,作为新员工,会高估我们快速晋升以及获得成功的希望。而现实生活中,有的更多的是,名校研究生入行三四年了,却还在国有银行里坐柜台。
2
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因为追求游泳选手的匀称优美的身材,而去学游泳,希望自己也能达到那种效果。但实际上,游泳选手体型完美,并不是因为他们锻炼充分,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了这样的身材,被挑选为游泳选手,因此显得整个群体身材完美。
案例:
3
过度自信效应及权威偏误、预测的错觉:人们会系统性的高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尤其是在某些专业岗位上或者是层级较高的岗位上。需要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需要在筹划事情时,做出最坏的打算,去更客观更现实的去判断形势。
案例:在准备一次全国性的营销大赛决赛时,因某几位经验丰富(年纪偏大)的领导及专家,认为初赛的时候,选择的形式过于花哨,因此决定换另外一种更为传统与保守的形式。但参加决赛时,得到评委和观众的反应是,还是初赛的那个形势讨喜。但由于当时参加比赛的员工都较为年轻,也不敢挑战权威,选择了领导选择的方式,即有后路的方式。虽然结果并不一定是形式改变所导致,但也不排除这个因素。
4
从众心理:这个现象不用解释了。英国作家毛姆这样讲到:“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明智之举。
案例:在国有银行有一种风气,员工并不希望看到别人比他上进比他强。比如近期有一场信贷资格(当客户经理必备)的考试,对于柜员来说并非必要,但是也算提升自己表达上进的一种方法。但是一旦没有柜员报名,最初想要报名的这位新员工,也会放弃报名。因为一旦报名,会被别人认为过于上进,有威胁感,并且报名体现了相当客户经理的野心,但是国有银行基层网点的领导和同事,只希望你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有太大的变动。从众,于是可能因此而错过一些机会。
5
纠缠于沉没成本:因为舍不得已经投资的精力和时间而决定继续做某件事,而不是因为整件事情有继续去做的必要。理性的决定,需要去忽视已经投入的成本。
案例:国有银行的柜员最能感受沉没成本。当一名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进入银行,满心希望近2年,甚至1年内可以脱离柜台。但实际上由于体制的水很深,有一些浙大的研究生也仍在坐柜台,不乏能力优秀或者是有专长的。但纠结于沉没成本,认为已经在银行呆了2年,如果换其他工作,则这2年白花了。但实际上,继续的纠缠,有可能会迎来事业的春天。但更多的可能性是,更多的毕业生进入银行,或许更有能力,或许更有资源背景,或许更讨领导喜欢,导致产生更多的沉没成本,以及机会成本。这时候跳槽,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岗位的。但你选择继续坐柜台。而柜台年限越多,学历,以及学校里的经历更不会被看重,以后重新找工作,hr会认为在柜台那么多年,是因为能力不够,是因为不优秀。
6
互惠偏误:当你接受别人给你的好处或者是恩惠时,你往往会选择礼尚往来,去回报他。而他给你的,也许并不是你愿意得到的,你所给予他的,也许也并不是你愿意付出的。
案例:国有银行的员工与熟客。国有银行的营销型柜员以及客户经理,会为客户做好全方位的服务,会为一些熟客付出的比一般客户多一些。而在某些时刻,当员工要求客户购买银行的贵金属(银行的金条往往性价比较高,可投资,但首饰虽然价格比周大福等低,但是做工真心不敢恭维),客户往往会因为你之前为他做了很多事情,而不好推脱,于是买了并不喜爱的饰品。
7
确认偏误之一: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息相兼容。也就是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反驳依据)。
案例:在国有银行许多人会认为关系背景是晋升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并不能否认关系背景资源对于一个员工晋升的重要性。但是,并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员工凭借自己的能力,或者是一技之长,获得了较好的岗位。但往往大家被现有的信息及价值观所左右,将竞岗的事情直接套进去,形成,该员工获得该岗位,凭借的就是背景,而忽略能力和专长等因素。
8
对比效应:一旦有对比,会更容易显示出优劣势。
案例:在一些竞岗或者是演讲比赛时,选手都希望自己的前两名选手表现较差,这样自己表现的好时,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分数。但事实上,这位经过对比的选手,也许没有后面另一位选手表现的好,但是分数却更高。
9
现成偏误:依据现成的例子来想象世界。
案例:在处理柜面取他行吞卡的事件上,一位资深柜员以一贯的处理方式,在没有书面证明的情况下,拒绝为客户取他行信用卡。但实际上,他行的信用卡,由于卡面有客户的姓名拼音全称,通过与身份证的比对,可以证明该吞卡为该客户的,是可以取的。
10
“在好转之前先恶化”的陷进:当人们提出一些建议或者是预测时,选择这样的说辞,只是一个无论好与坏都可以验证的策略而已。要谨慎。
案例:银行的理财师,在推荐基金时,会告知客户,在一定时间内,基金还会遭遇下滑波动,但之后就会上升。基金跌了,理财师告诉过你,会遭遇下滑波动,基金涨了,则这个“一定时间”缩的较为短,现在已经进入上升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