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正式建立孙吴政权。他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为长沙桓王。
“长沙桓王”这个称号,使得孙策的历史地位,被大大削弱。很多对三国史不那么熟悉的人,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
东吴基业是由孙坚开创,孙权发扬光大。孙策,似乎只是一个过渡式人物,无足轻重。
但事实上,公元191年孙坚死时,留给十七岁孙策的,并无寸土尺地,只不过是旧部官兵一千多人而已。
孙策,以弱冠之龄,跃马横枪,破陆康,败刘繇,杀许贡,逐刘勋,在曹操、刘备、袁绍等群雄四起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谋得一番霸业。
他,才是东吴政权的实际奠基者,一位真正的开国英杰。
可惜天妒英才,孙策26岁早逝,他的功绩,也被淹没在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的主角光环之下。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讲孙策,了解一下这位少年英杰的一生。
一、少承父业,胸有大志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史书中对他早年的记载不多,只说他十余岁时就喜欢结交名士,在江、淮一带颇有声名,许多才智之士也都期待与他结交。
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周瑜,两个人年岁相当,意气相投,情同兄弟。
公元191年,孙坚在攻打荆州刘表时,不幸中流矢而死。
孙策当时只有17岁,他将父亲的灵柩运回江南安葬,将母亲与几个弟弟拜托给自己在江都结交的前辈张纮,之后就到寿春去见袁术。
孙坚之前是投在袁术麾下的,死后,他所遗留下的一千多兵士与军官,都被袁术给收走了。
孙策委婉地向袁术提出,自己想要秉承父志,招兵做一番事业。很明显是在暗示袁术,把孙坚留下的人马给他。
袁术很惊叹于孙策的气度和志向,但却不想把兵给他,就装出一副没听懂孙策暗示的样子,让他去投奔做丹杨太守的舅舅吴景,到那里招兵。
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
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
孙策来到吴景治地,很快招到数百人,可惜后来被泾县大帅祖郎袭击,部队几乎打没了。他于是又去找袁术,袁术这回倒还可以,把孙坚的一千多余兵交给他统领。
至于为什么第一次不给而第二次给了,笔者认为可以这么理解。
孙坚是为袁术打荆州而死,孙坚的旧部自然也有不少心向孙策的。如果说第一次敷衍孙策大家还能忍,那么第二次,所有人都看到了孙策的决心。
袁术此时若还强行不给,到时双方一合计再闹出什么事来,就得不偿失了,面子上也不好看。
总之,这一千多名旧部,便是孙策从孙坚那里继承下来的唯一遗产。
而在这一阶段,年纪轻轻的孙策已经表现出了超群的素质。
父亲去世后,他安置母亲和弟弟们,尽到了长子和长兄的职责。他还把本应自己继承的乌程侯爵位,让给了同母的幼弟孙匡。
这一方面,显出了对弟弟的爱护,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孙策虽然年纪小,但却是个明白人,知道在这群雄逐鹿的大争之世,爵位这样的虚名,是靠不住的,真正重要的,是实力。
很难不让人感叹一句:这个年轻人胸有大志,是要搏出一片天地的。
二、不堪打压,谋求自立
孙策这个人,无疑是有强大的人格魅力的。
他在寿春时,东汉朝廷太傅马日磾带兵在外,对他多有礼待,还上表朝廷册封他为怀义校尉。
袁术身边的两个大将乔蕤、张勋,也都倾心与他结交。连袁术也常常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我要是有个像孙策这样的儿子,就是死掉也没啥遗憾了。
当然,袁术喜欢孙策这样优秀的年轻人,但当这样优秀的年轻人站在面前,却不是自己儿子时,那就另当别论了。
起初,袁术许诺让孙策做九江郡太守,但是不久,却把这个位置给了一个叫陈纪的丹阳郡人。
后来,袁术派遣孙策去攻打庐江太守陆康,又开出了空头支票。他对孙策说:之前错用了陈纪,每每想起来我都很后悔。这回如果拿下陆康,一定让你做庐江太守。
孙策很快打败了陆康,袁术却再次食言,把庐江太守的位置给了自己的故吏刘勋。这让孙策极为失望。
大约也是从这时候起,孙策开始酝酿彻底脱离袁术,走上独立创业之路。
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
扬州刺史刘繇,原本的治地是寿春。后来寿春被袁术占了,刘繇就渡江去了曲阿,并把丹杨太守吴景和都尉孙贲也给驱逐走了。
吴景前面提到过,是孙策的舅舅,而孙贲,则是孙策的堂兄,他们这会儿都是袁术一派的。
袁术当然不会甘心白白丢了丹杨,他任命吴景为督军中郎将,让其偕同孙贲,攻打刘繇派驻在长江沿岸的几个部下。
结果打了一年多,也没打下来。
孙策于是跑到袁术那里请命,说自己愿意去帮助舅舅平定江东,到时候招他个三万兵,好辅佐明公您匡扶汉室。
这高调唱得,好像大家都对汉室有多忠心一样。
袁术虽然忌惮孙策,但他觉得孙策大概率是打不过刘繇的,也就顺水推舟同意了,好显得自己不压抑人才嘛。
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
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
于是,孙策被任命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带着一千多人,数十匹马,以及愿意跟随他的数百个宾客,渡江而去。
这,可以算作是孙策独立创业的开端。
三、征伐江东,初创基业
孙策一行人从寿春出发,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等走到历阳时,其部众已经增加到了五六千人。
他率领自己的人马,渡过长江,在与刘繇等人的作战中,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吴景、孙贲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的樊能、于糜、张英等人,很快被孙策打败。当时是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年仅二十一岁。
东渡第一战取得大捷后,孙策又接连打败了刘繇的盟友,彭城相薛礼和下邳相笮融,《三国志》称其:“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
在孙策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刘繇终于支撑不住,弃军遁逃,诸郡守也都捐城郭奔走,孙策基本接收了长江以南的全部扬州领域。
他下令,刘繇或笮融的旧部,只要肯来投降,就官复原职,既往不咎。而且还规定,凡是来他麾下当兵的,一概“终身免税”,“全家也免税”,不愿意当兵的也不勉强。
几天工夫,就有两万多士兵投奔他,一时声势浩大,威震江东。
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
孙策的部队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也深受百姓欢迎。
裴松之引《江表传》的注里还说到,孙策那时很年轻,虽然有将军的位号,但是大家给了他一个更加亲切的称呼“孙郎”,百姓一听说孙郎要来,高兴地魂都没了。
真顶流也!
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
总之,经过与刘繇一战,孙策的兵力、人望都大增,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之后,他又夺得会稽郡,剿灭了另一股万余人的山寨势力严白虎,进一步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开拓江东基业的过程中,孙策也十分注重识人用人、网罗贤才。
史书说他长得帅,性情豁达,随和亲民,知人善任,也能听得进意见,所以追随他的人,都十分尽心,愿效死力。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从兴平元年(194年)开始统领孙坚的余部,到建安五年(200年)去世,孙策收服了之前追随孙坚的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网罗了周瑜、太史慈等青年才俊,以及张纮、张昭等文臣谋士,给弟弟孙权留下了极为优秀的政治班底!
孙策,绝非只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江东小霸王”,更兼有开国政治家英明果断、知人善任的素质,堪称一代贤明之主。
四、决裂袁术,割据称雄
虽然已占据江东大片土地,但此时孙策与袁术还是名义上的主从关系。
袁术这人,从前面屡次对孙策食言就可以看得出,并非什么雄才大略之主。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
孙策先是让张纮以自己的名义给袁术上了一封书,里边引古论今,义正言辞地谴责袁术的僭越行为,规劝他及时回头,莫要行此大逆之举。
袁术当然不会理睬,孙策便趁机与之公开决裂,两个人名义上的主从关系也彻底解除。
孙策既然表现出了拥护汉室的态度,曹操便以献帝的名义,拜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孙策正式成为割据一方的雄霸之主。
建安四年(199年)袁术死后,他手下的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人,准备带领部众去投靠孙策。庐江郡太守刘勋,却半路截击,俘虏了他们,并抢走了所有的珍宝财物。
孙策听说后,表面上不动声色,还假意与刘勋结盟交好。当时豫章上缭之地,有万余“宗民”结寨自保,孙策就鼓动刘勋去攻打他们。
刘勋还真去了。他刚带兵到上缭,孙策军队就夜袭庐江,刘勋的部众都呼啦啦投降了孙策,他只得带着仅剩的几百人,投奔曹操。
于是,孙策又拥有了庐江郡,地盘再次扩大。
当时曹操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袁绍,对于吞并江东、日益坐大的孙策,力不能及,就暂时采取安抚策略。
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孙策的弟弟孙匡,又让儿子曹章,娶了孙策堂兄孙贲的女儿,孙权也被举为茂才。
双方通过政治联姻,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
五、壮志未酬,英年早逝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即将拉开序幕,孙策听从谋士的建议,准备趁着曹操后方空虚,伺机北上,袭击许都,迎汉献帝。
他“密治兵,部署诸将”,但是还没来得及出发,却惨遭袭击,重伤身死。
孙策之前夺吴郡时,杀了前吴郡太守(一说是都尉)许贡,许贡的小儿子和几个门客隐匿在长江边,伺机报仇。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一个人骑马外出,遇到了这几个人,他们联手把孙策打得重伤。
不久,孙策就因伤重不治而死。
临死前,他选择了二弟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他请来张昭等人,拜托他们好好辅佐孙权。
之后将印绶交与孙权,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当夜,孙策就死去了,年仅26岁。
六、结语
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稳定考虑,孙权称帝后,仅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未能给予与他所做贡献相当的尊崇。
多少让人觉得有点惋惜。
但无论如何,孙策一直是我偏爱的三国人物。或许是因为,他开创基业时,真的很年轻。
读历史,我总是无法掩饰对少年英杰的喜爱,而英雄人物的英年早逝,更是让人无限惋惜。
虽知历史无法假设,却总是忍不住去幻想一下,如果他没有死,如果他们没有死,不知会开创怎样一番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