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到开榜、直至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这段时间,相信很多家长和考生心里是忐忑不安的,五年前这忐忑和纠结的状况,很荣幸我也经历感受过”。好友杨光,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的学生家长,开始了他的叙述。
1.
2012年秋天,我们夫妻陪孩子到南京城的大学报到。提前批次录取,虽然专业被调剂了,也尚可接受,加上“211百年名校”的名气和孩子自己选择的城市位置,孩子的心情还是愉悦和兴奋的。飞机降落禄口机场后,与家乡海岛氧吧有天壤之别的秋燥和雾霾,便让孩子咳嗽不止,彻夜难眠了。开学季校园自然热闹非凡,迎新志愿者有序服务,我们倒是挺快就提交材料办完了报名手续,帮忙整理完宿舍,把孩子留在学校。
离开学校,孩子的母亲稀里哗啦就哭开了,如同怀里的孩子被抢了似的,赖在旅馆不出门。按行程设定游“六朝古都”的两天计划看来得泡汤。
午饭后,孩子来电,说是学院通知,当地电视台和校网下午要采访新生和家长,她既是外省新生又是党员,父母也陪同,便被选中接受任务。孩子随后传了份采访家长的提要内容叫我们赶紧准备。糟糕的心情加上无心里准备的仓促,内容不过脑子就按问回答,观点确实多有走偏,却也是五年前实时的理解和真实表述。
当然了,最终因故取消了采访家长的环节。几年后的今天,正值高考即将发榜,我把那一份提问得够呆,也回答得更傻的问卷记录下来,权当自己在孩子成长历程教育方面的阶段性小结吧。
2.
D(电视台):您觉得孩子教育难吗?
W(杨 光):特难!孩子教育是家长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学问,比任何工作都困难。因为家长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怀有一生的责任。现行的计生政策,每个家庭几乎一个独苗,使得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连一次犯错和补救的机会都没有;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客气的说,从众的心理让家长们貌似只有把孩子顺利送进名校,选个适合自己期望的所谓理想专业。这样,在孩子受教育阶段尚可算得上一个学子家庭,暂时和重要的“成功”。
D:请谈谈教育孩子过程遇到的困难。
W: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家长教育孩子,我以为首先是社会对家长的教育,然后才是家长转嫁对孩子的教育。因此,随着课堂上学到的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孩子的认知度高了,对家长的认同度相对就低了,所谓“此长彼短”。这就是家长跟不上孩子,无法同步的教育困难。
此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家长得改变教育方式,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关心而不溺爱,侧重对孩子综合素质和行为规范等方向的培养,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传。我时常与孩子共同观看社会新闻栏目,评点时事,谆导正能量的东西,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勇于担责和明辨是非,共同成长。
D:教育孩子最难忘的一件事?
W:培育孩子,我认为不仅仅是教其文化知识和促其成长,更具有传递生命的意义。因此从这个层面说,这个提问片面也不客观,应该说事事难忘。当然多年来我认为最愧对孩子的是,在她小学阶段,夫妻俩早出晚归,自以为孩子尚算聪明成绩也还可以,便以找不出时间为由与孩子缺乏交流,导致对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清楚,心里留下部分的阴影。
所以从初中起,我们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及时与老师沟通探讨,家校协同默契,寻找孩子短板方面的帮教,同时适时针对性施于挫折教育,让孩子逐步学会换位思维,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尊敬师长、关爱学友、学会感恩。最终的确也收到实际的效果。
D:谈谈你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W:我以为理念尚谈不上,“理解”妥一些。除了学业上期待刻苦努力外,更需要懂得善良待人,勇于担责和自己坚强,谦虚而内心强大。这就是一直以来坚持也是希望孩子能接受的教育方式。
D:孩子的学习成绩你怎么看?
W:相信没有一个学生家长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在成长的阶段学习成绩不断突破,独占鳌头。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我的理解是,只要真正的努力和付出了,考试成绩不能说明一切,每个学生都要求第一,有那么多第一吗?更何况不是有著名的“第十名”现象吗?这是体制的悲哀,现实社会拼的是综合能力。
D:请评价一下你的孩子。
W:这可得好好想一下。嗯,主观上乐于学习,独立而团队感强;不娇情但有点小骄傲。
D:给孩子的几句嘱咐话。
W:孩子离开了家乡和父母,迈进了她理想中的大学,有了自己更广阔的空间和目标方向。用心走叫梦想,用脚走那是现实。我们希冀她在高校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读好书,做好人”。
注:“第十名现象”,指一个班的里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时常处于中上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他们既没有优秀生想赢怕输的负担,也没有差生的自卑心理,敢闯敢拼,这就是第十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