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想到,有无数功名的淮阴侯,最后会落到诛杀三族的田地。
太史公曰:“假使韩信学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
在我看来,太公的评价十分正确。
高祖曾与韩信有这么一段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曰:“多多而益善耳”韩信在高祖面前自恃才华,十分嚣张,非常不谦虚,直白地说出高祖能力有限,更是夸耀自己的才华,导致“汉王畏恶其能”。而韩信明知汉王讨厌他,还“常称病不朝从”,不搭理汉王,一点也不像个忠诚的谋臣。这便可以看出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己功,矜其能。
同时,韩信的失败还在于他对高祖的过分信任,以及对造反的犹豫。对大局的迟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楚汉相争时,不听信他人的劝告,认为“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礼倍义乎!”,也就是说他认为汉王对待他很好,他不应该背叛汉王。这导致他失去了一个自立山头的最好时机,后来,社会平定了,汉王开始打击他了,才开始谋划,准备造反,最终因他人告密而失败被杀。所谓“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就是韩信的真是写照。
所以,在我看来,韩信的失败在于他自己,正是他的骄傲自大,才会让他落到如此田地。而韩信的失败,在史记的开头便可已看出了“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人在成功的路上,可以共苦,在危难关头互相帮助,但在成功之后,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合,而发生冲突,不能共享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