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陈蕾老师一起共读了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感触颇多,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就是“从学生者的角度来思考教学”一讲。这一讲的关键词是“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初读这几个词,有点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少才是多?无才能多?慢才会快?慢慢品读王博士的文章后,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多么的重要,一切要从学生角度思考,“以生为本”!
最近我们科组进行课例研讨,刚好听了《圆的认识》一课,结合王博士的文章,对比明显,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改变!《圆的认识》一课,根据教学建议的要求是一个课时里要完成“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画圆”。在课堂上,授课老师也是非常遵循教师教学用书的要求,在40分钟里高速地带着学生认识了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与直径的数量关系、圆心的作用等,还学习了画圆。整节课下来,老师一直在讲,学生只有一次2分钟左右的探索机会,没有更多地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环节,学生就像机器一样背下来半径、直径、圆心等的定义。
从王博士的文章,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反思:
1.慢才是快。为了在一节课内完成“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画圆”,教师把前期对半径、直径、圆心的探讨,直接变为概念的灌输,把定义直接告诉同学们。全国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曾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正如这节课的授课老师一样,很多老师都会认为,本来课堂时间就是这么紧,如果还开展学生探究活动,那肯定会拖慢教学进度,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无法达到了。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对圆的半径、直径以及圆心等的含义有深刻的理解,对于后面的画圆是相得益彰的,老师甚至不需要对画圆规范太多,学生自己都可以做出判断,把圆画出来。这其实是一桩很划算的“买卖”,这个“慢”为后面的“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少才是多。共读中,陈蕾老师指出一节课的小组活动不宜超过三个,而每个小组活动的时间大概5分钟。反思我们本节课的小组活动,只有一个“对圆各部分名称认识”的为时不到2分钟的小组讨论过程,这样的小组讨论也是过于形式,徒有其表的。学生还没开始把自己的思绪理好,就要结束了,还没开始交流,就要停止,把学生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我觉得学生的小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不需太多,但探讨时间不能太短,5分钟左右是很合适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后,教师只需要作为引导者,适时点拨,不需要争分夺秒式地把教师自己的话不断地告诉学生。
《圆的认识》一课,我们可以把大问题“什么是圆”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讨论“半径”、“直径”、“圆心”等的含义、联系与区别,也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用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直接讲解什么是圆,或者让学生讨论过后,小组汇报对圆的理解,教师把教学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改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为本,并最终走向学生中心,始终以学习者的视角来思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