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离开家走在求学道路上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隐性的牵挂,那是儿时的家。在外求学多年,与父母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少。每次假期回家,寥寥数日,简单几语。
农家的父母不懂得用语言描绘什么,只知道说,你想吃什么,喝什么。做点他们认为你所爱吃的东西,这样的表达自己的爱意。
但其实,那些曾经你爱吃的东西,早已经不再吃了,曾经的只是曾经了。父母也以为,你还是那个曾经的小孩,以他们为天为地的小娃娃,即使你开始比他们还要高,见的世面还要广。
他们不知道,每次回家,你都颇有感触,每次回家,你都不再是上一次回家时候的你。可是在父母眼里,你并没有什么变化,几年过去了,你还是那个孩子。他们自己也在时光中凝结,只是年复一年的老去。
他们并不觉得你在成长,总觉得你还是需要庇护的孩子。直到,某件事情,你们开始一起面对一起处理。他们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处事方式,已经比自己更灵活,更老道。
自己半辈子,未曾圆滑处事,而孩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的点滴微妙。甚至觉得,孩子比自己处理得更好。而这个时候才会发现,孩子真的长大了。
没有当过父母的人,并不懂得这份孩子独立背后的意味。看着属于自己的东西,逐渐成为一个个体,只是在血缘上和自己有着相同的联系。
有句话说的是,在孩子幼年时,极尽可能的给予陪伴。孩子长大了,却要极尽可能的放手。背后的意义都差不多,孩子幼时,对待世界未知,需要家庭构建出一份安全感。而长大时,又需要去独立的面对世界。
相对于孩子的离家,独立,父母其实是百感交集。又不舍,又欣慰。我们都曾是孩子,也终将是父母。但其实,人这一世,都是一段自我的成长与救赎。剩下的关系,也都只是一段路,人生的一段时间,却延续到整个生命之中。
算了算,与父母相见的日子,每年的假期,也就寥寥数日,算起来也很心酸。终究,父母还是要过他们自己的日子,在思念子女中过着自己的日子。
而与子女相伴的日子,也就是孩子的童年期间了,大多上了小学之后,学业紧张了,相处的时间也就少了。自己换成了在思念子女中度日为生了。
相对于冰冷的年份纪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录事件年份的放弃。学生时代,某些事情的重大节点,都是以学生期间的年份记录的。比如说奥运会那年,我高一,2008年;第一次一个人旅行出去玩,在大三,2014年等等。
而我的一些已经结婚生子的同学,她们记录的方式是,我孩子多少多少个月的时候,28个月,36个月的时候,你的纪年方式,反应了这一阶段最为看重的事情。
在父母的眼中,他们的时间纪年,也是以子女的成长作为标尺。我们这一代结婚生子之后,又该反复的以下一代作为标尺了。他们会随着我们的独立,意识到我们是一个独立的,可以应付这俗世的一员了,他们也就自知自己老了。又或许,他们不想承认自己老了。
人生么,终究是这一段陪伴。就像目送中的经典,在彼此的目送中不断望其背影,在这一次次擦肩中,度过这一生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