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吴兴郡东南六十里,为东双林。东有织旋漾,西有风光漾,中流巨漫,广数十丈。上跨石梁,曰:化成桥,兀为重镇。
自元迄今,屡废屡复。崇祯庚午桥将圮,里者茅元礼等经营修建,,垂成而厄於资,诸耆相继物化过桥者,每为功亏一篑之叹。
蓋双林虽偏隅,而吴兴赋壤在东南者方百里,适郡必道经是桥。又北行数百武,为吴婆桥,又西折而北为青石坝,北由亭子、良民二桥,至丁家港,踰上陂达旧馆,由径湫隘,凡一十八里。
时值雨雪泥泞,胫没膝陷,一遇水潦,阡陌沈沦,披榛涉莽,跬步为艰。乡遂小民为吏胥追呼应催科者,曰亿万计。其他又称是蹷蹩徒步,及老弱适市,负戴而行,踣仆枕籍,颠踬接踵。里民陈元惄焉伤之,思砥矢是路。
迺於庚寅春,与同里凌宪谋筑焉。自化成桥至旧馆塘,度其道里,量以周只,计为里一十有八,为丈三千六百,为费二千零一十六两,因钤簿三百六十本。本募筑十丈,丈用赀五钱六分,募者给簿,每满其数,即令石工授领,随致之路,锱铢可计,尺寸不爽。两人祗总其成,无躬司出纳之劳工,而恐后而无废事,向固视为栈阁鸟道,曾甫年余竟成康衢而行,行百里且坦然无虑,闲游歌舞之矣。宪语元曰:“石路发轫於化成桥,桥体穹窿,累石交接,若犬牙相错,然俾阶级之筑基不厚,则其交错也不固。
夫自庚午迄今二十余年,而石罅渐解。蚁穴日开,非久计。复指资一百二十两,培筑北坂,续石栏,置石狮,而化成之功始完。嗟乎,莫为之先事弗克举;莫为之后功弗克成。元礼等肇始,历二十余年之后,得元与宪而厥功始成,成功不亦难哉!余甚嘉两人之仁且勇也,爰识其事以俟考绩。
此文记录了化成桥与双林至旧馆石板路的筑建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吾镇先人之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修桥铺路历来堪称义举,完成这样巨大的一项工程确实不易。二十年之接力,不辞辛苦,终成正果,此吾镇先民之精神与意志之体现,可敬可叹,可圈可点。
双林是湖州东南之重镇,化成桥是三桥的中心,东距万元桥225米,西离万魁桥122米。此桥又名塘桥,长46米,宽3.4米,高6.6米。元延佑年间(1314--1320)建造,原为塘口化成庵二僧建木桥,故以化成两字为桥名。至明嘉靖中改建为石桥,此后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清乾隆五十八年两度重修。从砌石重建已有430多年。
此碑文记录的是明崇祯庚午年的那一次重修,据我之思考,将圮之桥之重修,不是一般性的小规模补修,而是大规模的重建,其工程之浩大,在当时之条件下堪称大事。而这样一件大事并非政府形为,而是民间集资,此中之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吾镇之先民凭着一种善良的意愿和坚韧之精神完成了此创举。
修桥与铺路是两件大事,而两件大事是在化成桥全面完成后才作为一项重大义举之完成而记载于此的。二十载之风风雨雨堪称不易,吾双林之先民有着一种怎样伟大之精神由此可略见。
实干兴邦,干实事才是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方得流芳百世。
那时没有爱国思想的宣传的,但是乡人却愿意为家乡的建设而捐资出力,许多桥梁、道路、河道的修筑开挖都是民间投资。
古时候从双林出去的世家子弟,功成名就后想到的是报效家乡,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力量。如徐有壬在回家服丧期间仍在为家乡的反贼作贡献。
古时候的游子之家乡观念非常浓厚,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之意识,他们人在外面,而根在故乡。大都官员死后仍安葬故土,实现灵魂的回归。如徐有壬死后就安葬于双林东面之严家板桥的桑园里。:
沈秱,是中国明朝官员,于万历年间上任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军政事务,品等约为二品。 双林人,观音桥的捐造者,而且还开通了双林南面的水道。
那时候的家国理念就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
今日之双林,正在大兴土木,装点水乡,双林三桥既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三桥两漾曾经是双林之风景所在,历代文人墨客留有歌赋。建设双林岂可弃此风水宝地?对比吾镇之先辈之无私无畏,光明磊落,愧煞吾辈!
作为物质的路与桥都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惟其精神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