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经常强调这样一个理念:父母的很多处事风格和行为习惯,很多都会潜移默化地传承到孩子身上。
对此话的理解,一直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可近来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越来越像父亲。
最为明显表现为三点:
一是摆弄花草
这些年,家里的花花草草基本上是父亲一人在打理,虽说花的品种并不名贵,但都打理得很好,就连花盆的边缘都擦拭得洁净如新,摆放总是整齐有序。三天一整枝,五天一施肥,屋里屋外,绿植更迭。自从爸离开我们之后,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竟然也喜欢起了花花草草。家里的打理好了,还买来一些小花架,把妈妈这边的花草施肥、整枝。虽说弄好了也没有什么人来欣赏,但还是用心打理。在摆弄的过程中,似乎时刻都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
二是练习书法
记得我在小学期间,喜欢写毛笔字,每天在家对着柳体字帖练习。那时,父亲为了鼓励我的爱好,把我写的并不算太好的毛笔字,工工整整地贴在家里的墙上,只记得贴了很多,当时房子很小,并不是正规的单元房,厨房里、走道上都贴的是。由于乡镇条件有限,没有培训班、没有指导老师,写了两三年就没有再写。如今,孩子渐渐大了,自己的时间相对充裕一些,我又自发地走进培训班,重捡儿时的爱好,从小篆开始练起,每天坚持写,就连这次国庆长假回婆家,也不忘带上毛笔和墨汁。在书写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就在身边,他还是那般地鼓励我、欣赏我。
三是收拾整理
父亲的收拾整理习惯,在整个家族都是晚辈们学习的典范。衣柜的衣服,叠法、摆法、挂法,都是特有讲究,其效果不亚于商场的橱窗。厨房洗菜的篓子、茶几上的水果盘、沙发靠垫,等等,从购买时就会考虑其颜色、形状、大小……记得去年父亲病重卧床期间,还指着房间飘窗上的窗帘对我说:会,你帮忙把窗帘整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意思,于是,爬到窗台上,把窗帘的褶皱,一股一股地,依次都调整成顺边。如今,发现自己(包括儿子)在收拾整理物品时,在很多细节上都特别考究,整理的效果自然是好。每每这时,我就感觉到,这些,都曾是父亲的做法,而如今,都逐渐地被我内化。
以上这些,并不是我刻意为之,都是很自然,或者是不经意的行为,却都与父亲的做法或想法是那样地相似。父亲在世时,我没有深入思考过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直到现在,才深切感受到:父亲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原来一直都在默默地影响着我、感召着我、激励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