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也好,做运营也好,用户是基本起点。但做产品分类,必须有专业的视角。 如果想了解从用户使用视角产品分类,各大应用分发可以查看。可以看看艾瑞、易观之类。
开始今天正文,尝试从三个视角对互联网应用分类,找出其中产品、运营规律,能对读者创业思路有些启发就好。
1、按照商业逻辑、盈利方式视角
2、按照用户使用频次视角
3、按照产品类型视角
必须指明,分类方式、案例肯定有不恰当之处,都是个人一些学习、读书过程中一些思考。比如很多app应用已经多样化发展,理财的搞社交理财,健身的卖蛋白粉,又如陌陌早已不是人们想的一个社交神器,而是往直播、知识、新闻资讯等多样化扩展。分类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某种分类下,产品更应该关注什么,运营更应该怎么制定策略。
一、按照商业逻辑、盈利方式视角
1、付费下载
付费软件在互联网上很少见,国内也就政府机关招标才会出现,这里不聊。
2、产品直接向用户售卖商品或服务。例如电商,o2o,付费视频等。
首先,这类应用必须保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商品或服务。
再者,要确保整个服务流程顺畅。关于用户体验说开太大,简单就是把用户当傻子,也顺利操作。比如某社区O2O叮咚小区的案例,就是典型例子,可以上网搜搜避免走弯路,尤其是自信满满想搞大而全的企业家们。
第三,成本要足够低,足够顺畅卖出去。举例,O2O上门洗车,一比传统洗车行成本还高的话,商业逻辑根本走不通。
最后,这类商品、服务体验(全流程体验)是关键,服务保证是用户留存的关键。
3、免费产品,增值功能更好体验。例如工具类印象笔记,qq
这类产品一般以用户刚性需求切入,用户体验足够好,获得足够多的用户,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依赖(例如:qq产生好友依赖,网盘照片、文档,体验习惯等,msn怎么败走的也挺有趣)。觉得用户足够熟了,或部分用户熟了,可以撬动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腾讯收入大部分都是这类增值服务,再转化为游戏用户。增值服务这块玩法太多了,迅雷做的很不错,能干掉flashget,网络蚂蚁不简单。
4、免费产品,获得流量,带到自己名下有盈利的产品下。如搜狗浏览器,360
与第三类类似,用户免费使用下去。逐渐把用户导入到公司别的盈利产品线。搜狐搜狗输入法能给浏览器带来安装量-浏览器给搜索带来流量。360电脑管家-360浏览器-360应用市场等,周鸿祎算开创免费软件先河。
5、免费使用,通过内容、达人导购、引导用户使用付费功能。如母婴电商,育儿电商,美丽说,keep,知乎;
近年,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越来越紧密,产品越来越生活化。例如美丽说,所谓的美丽说模式,是指社会化电子商务分享的模式,在一个垂直的领域内,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个社区,相互之间可以推荐、分享、评论商品,而商品的链接来自外部的电商网站,社区自身通过展示广告、点击购买分成取得收入。
有个特点,这种应用模式不是单纯像百度google一样提供个跳转链接,而是从用户体验上,让用户没有违和感,在一个场景内完成交易或体验。
这类应用对于应用氛围打造,初期对用户群的挑选,内容质量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豆瓣、知乎、得到等,用户还是会为高品质体验买单。
近两年多跟踪知乎,口碑这么好,商业上路上值得学习。恰好这几年知识付费火起来,也不知道算偶然还是必然。
6、免费+流量数据变现。如百度,微博
这种模式于5差不多,拆分讲,只是想表明,这类应用只有大流量平台才能玩。也就是广告收入,随着互联网用户更加”专业“,用户被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垂直化应用越来越有品牌,这种精准率不是很高的广告,感觉会走下坡路。
百度莆田事件,竞价排名的反人性化;微博内容满屏都是广告;已经表明用户体验与盈利压力无可调和。知乎和豆瓣一直在广告这块走的比较慎重!
二、按照用户使用频次视角
1、用户一次性使用。如托福培训,婚庆
这类应用频度应用从产品逻辑来看,基本都为O2O模式。如此低频使用,获客渠道广告投放一定要铺开,人均获客成本与客单价一定要计算好。期望用户二次消费机会几乎为零。比如,接触到的MBA培训机构都是考不过,免费学。
当然,这类服务可能很容易模式化,创新成本太高或太难。 比如:托福课程开发一套即可,婚庆成型后,基本按流程走就行。
这类应用只是把互联网当成推广渠道。但也有创新做定制服务类平台,但地域(空间)成本一般较高。如,阿里婚伴,相对来说针对目标群体更高端一些。
2、数月,一年一次。如汽车保养,求职,订票
作为搞IT、互联网的这类最好理解。因为大家都找过工作。想想我们接触过的几个招聘网站,智联、猎聘、拉勾、包括这两天正热闹的boss直聘等。
产品体验先不谈,关键是品牌宣传。就像脑白金、王老吉的套路。对,就是在用户有需求时,最快捷最有效的找到你。
产品创新层面,比如与老板直接沟通、猎头帮你高工资啊、穿插个言职模块提高应聘者个人品牌啊,都可以成为产品卖点。个人认为,找工作的,各个应用都会去尝试的,把更多招聘企业拉上来,并认准你,那是企业核心竞争。
现在创业传流行,不用看简历,把你知乎、36氪、博客账户发来看看就好,另外58招聘之类崛起,招聘类应该更应该如,个人身份信用方面发展。感觉linkedin路子是对的,但这东西确实需要时间磨啊。
3、至少每周一次。如订餐、导航类
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体验让用户觉得能满足需求,通过补贴、活动让用户觉得能赚着。社交红包、活动时不时唤醒用户使用。
打通分享场景尤为关键,看看微信朋友圈吧,都是滴滴,美团,糯米,各大电商等的活动。
4、频次极高。如微信、支付宝、电话;粉丝用户中,知乎,keeper,网易云音乐等。
这块是每个创业者梦中的目标,但是很难啊。
最近接触的一个创业者开口是要做个类似微信的生活场景消费的app。我都不知该从哪里反驳。互联网蛮荒时代早已过去,淘金、创新、投机心态只能表明你对这个行业的无知。(不知不算贬义词,只是想表达专业人做专业事)
三、按照产品类型视角(这个视角实在太大,按个人理解层次说说)
1、工具类
快手、朝夕日历、墨迹天气、极简汇率、资讯类
这类应用应该重产品,轻运营。当你提供的免费服务,让用户都为你点赞时,再考虑发展点别的吧。
极简汇率堪称典范,盈利功能增加进来,也不会让用户感到不舒服。
2、内容类
逻辑思维、mono、好奇日报、贴吧、虎扑、哔哩哔哩;腾讯视频、爱奇艺、得到、喜马拉雅
生产不出,抓不住你目标用户的内容,怎么折腾都没机会。 有个有趣现象,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很多内容创业公司的创始人中都有很深传统媒体编辑经历。
3、社交类
陌陌、探探、派派、直播
社交需求可以跨越马斯洛理论多个层次,没点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人,做这类产品只能算装运气或者跟风口吧。
但是作为产品、运营从业人员,社交红利一定要利用好,模仿俺们还是擅长的。
4、社区(群)类
雪球、她社区、羊毛社区、福利社区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赌徒的朋友都会赌,会打篮球的朋友几乎都会打球,喜欢炒股的都认识几个会玩股票的,颜值高的女孩朋友颜值也不会差,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这就是现实。
有群体就会有kol,就会有达人,有粉丝,就会有群体活动,就会有一呼百应。
社区常被当成其它应用的辅助功能。 比如:keep,比如美丽说,比如b站。
这类应用关键是运营,找准调性,打造氛围,创造事件,制造话题。跟我们维护一个q群,微信群差不多。
5、平台类
滴滴出行、蚂蚁聚宝平台等。
产品体验不说,感觉这类平台运营节奏感尤为重要。听过一次滴滴出行运营总监的报告,感觉交错着运营司机与用户。以平台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反复的鼓励司机、用户使用产品,用补贴政策、用户成就系统、奖励机制,撬动成千用户跟着你的节奏走,而又是心甘情愿的,这个感觉真的很爽。
平台的冷启动尤为困难,尤其是这种没有流量基础的公司做这块。
6、电商、OTO类
京东、苏宁、淘宝、滴滴出行。电商这块没啥说的,现在单纯做电商平台没啥机会了。做垂直细分目标用户,以独特的卖点,通过社群、社交方式通过口碑去做。
乐纯酸奶,开始做时候2个很重要的考虑。首先你一定要是一个健康的消费,那这个就筛掉了很多的产品。第二个选择就是它一定要非常高频,高频到它断货了以后你要不断去复购。听一堆互联网+大师讲,不如分析分析这个案例。
7、游戏类
毒害青少年的行业,懒得说。 我就想说,能让35岁+大叔玩你的游戏,服你产品、运营的功力。
四、补充
1、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更好的找到点创业机会。
2、现在很少有单纯品类的应用了,都在相互抄袭,相互模仿,尝试。
3、分析是为了学习,自己少走弯路,不是为了理论研究,不是为了写书立传。看看就好!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