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已经论述了何为国学及国学之要者先秦诸学之渊源,在开始详讲先秦诸子之学前,先在此做一个论述,说明一下先秦之学之于吾国学术的重要性。
原因有二,其一也,既知吾国学术之分期有七,次第如下:先秦诸子之学——两汉之儒学——魏晋之玄学——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代之汉学——民国后之新学。则不可不知这历代学术悉自由我之独创者,唯先秦之学矣。两汉之学,皆承袭自先秦之儒家;魏晋玄学,不过杂糅儒道而成;隋唐佛学受诸于印度,改动者实在少;而宋明之理学,不过取佛家之长者融合于汉学也;清人之学,重在考据,于主义处则无创辟;至民国之新学,则受欧美之影响甚众,延续至上世纪下半叶,尤其反动,几至弃吾国之学不用而独尊新学矣。此即原由者一,盖吾国学术,唯先秦由己独创,流传日久,尚不止息,是吾国学术之宗祖。
其二也,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因各国处境有异,势必其所创之学问有异,欲求合和于吾辈之学,亦必自国学中得。需知众生之业力,皆转相熏习,永不唐捐,故知一种学问,既已深入人心,则历时愈久,其影响于民众者则愈多,况其历千年而不衰之学乎?默察吾国民之思想、习俗,盖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于其中者,今人或不自知,实已成自然而然之习性也,不专学而知,潜移默化者也。试举一例:今人或不知何为仁义之原意,然其行事言语,却与之形影难离也。为学者,不知其源,则必不知其流,假使于后世之学颇有精通者,如不知此学,则必有难以圆转如意者,非其学之不精,盖不知其渊源也。故欲知后世之学术思想,明世事人心之变化,则于先秦诸子之学,不可不有所研习矣。
综述之,则先秦之学实为我国学术之开端且与国人息息相关,不论视其为学问抑或常识,皆是需为我辈所知的。既有此认识,我们先起一端,于此略述诸子之学。
先秦诸子之学,顾名思义,其为秦以前各学术流派之学问汇总,非一人一时之学问,而是一家之学术也。欲习诸子之学,应先有几处认识。
一也,诸子之学重在社会政治而非哲学科学方面;
二也,诸子之学皆侧重于某一方面,是专学而非通学;
三也,诸子之学皆非个人之创造,而是有所承袭的。
其一者,诸子之时去小国寡民之世不远,其时社会、政治之学不分,且亟为其世所需;而诸子之哲学思想,盖前所述,其源皆自古宗教之哲学,哲学之目的在于解释一切之现象,其说既圆,则不若社会政治之学发展之迅速;论及科学,诸子间唯墨家有所称述,然社会不重于此,后则不见其发展。
其二者,诸子皆有所承,乃古王官之专门学问也,又古之时治学者极少,书籍亦少,且交通不易,学术之传播极难。学者悉从其近者习,不能详知远者之学,时之久则成专门之学,一家之学者难知他家之言。后至汉时方有兼取各派、择善而从之通学。
其三者,悉前几章所述。
有此等认识后,下一章我们正式说说这诸子百家,百家乃虚指,其中学术重要且流传广的,不过十来家,而其中最要者只六家,它们分别是哪些呢,又都讲了什么,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