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孩成长,首先自己要成长。
带小孩,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小孩被打要不要还手,爸爸带好不好,小孩不吃饭怎么办等等。书中自有黄金屋,大家都喜欢在书上或者公众号找答案,殊不知危机四伏。
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6岁的小侄子和3岁半的鞥咕在玩,后来起了争执,鞥咕打了一下,“哥哥”立刻打回去,头上有血痕。老公立刻出来控制场面。
“哥哥,怎么打妹妹啊”
“妈妈说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老公对他老姐(“哥哥”的妈妈)说:那也要看情况吧,鞥咕那么小还是要礼让一下的。
老公的老姐:年纪小也有力气大的
……
老公的姐姐,就是我姑姑,30多岁,学历还不错,高管,竟然会这么回答。这“被打了就要打回去”,明显是几年前热极一时的话题,觉得被打不还手,以后会变懦弱胆小,会不适应竞争力强的社会。记得当时老公一气,回了一句”那小孩打我,我是不是应该打回去”!
老公的老姐:没必要把小孩打架的事情放大。
哎哟喂,上天了。
我们一起剖析这个案例。心理学里有个现象是这样的:
知觉的选择性: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
很拗口,其实就是说,人会自动选择自己想看到的,模糊了自己不想看到的。就像“被打了就要打回去一样”,我翻了下微信,这个话题有2800条记录,前面10条后面都有补充,重要的不是“打回去”,而是学会“保护自己”。
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时候,很多人心里有了答案,找的不是准确的答案,更多的是为心里的答案找证据,例如某某名人也是这么说的之类。
为了避免这种自我欺骗,首先我们要保持虚心,对各种网上、书上流传的所谓结论保持怀疑,全方面的搜集资料。
什么叫保持怀疑,全方位搜集?例如小孩咳嗽,很多问吃什么有利于治疗,你会搜到一大堆食物治疗法,例如蒸橙子。切莫立刻动手就干,请记得继续搜集蒸橙子的相关问题,那你会注意到,还得分热咳,还是寒咳,还得担心橙子皮上面是否蜡,能不能处理,怎么处理之类。
除了带着质疑的心全面找资料,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多思考。
再举个栗子。爸爸带小孩好不好。很多麻麻一定会说好。因为现在网络、书籍中,几乎没有说不好的。但你是不是会对一个酗酒的爸爸说,让他带小孩?所以当你和闺蜜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是不是该谨慎些?
再例如,你已经了解到,如果一个爸爸已经带了2年了,是不是会说“爸爸带小孩子会更独立,更理性。已经带了那么久了,还不错的话,当然可以继续带”?但你可能又不知道“爸爸”最近已经变得很不耐烦,小孩子一做错一点,就骂,而他自我感觉“只是大声了一点”?
如果你是当事人,那你是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潜意识里故意忽略了很多细节?
女人有了宝宝,都会成为好学的孩子。但切莫忘了对各种信息多一份质疑。同时多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某某名人说、书上说。要知道,这本来就有违名人的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