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西游记》中,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原著中这样写到:“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不管看电视剧也好,看书也好,我一直以为这一万三千五百斤是作者随便写的,就是个虚数,只是表达金箍棒很重,所以从来没在意。近日读《西游记》原著,又看到关于金箍棒的描写,突然就疑惑,为何偏偏是一万三千五百斤,有整有零。既然要表达金箍棒很重,直接说一万五千斤或者两万斤不是挺好吗?
有一种说法,说一万三千五百是人一天呼吸的次数,金箍棒写这么重是有寓意的。但我认为,作者对金箍棒的尺寸描写都是很具体的,说不定重量也是有依据的。
有了疑惑,我就想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又细看了书中对金箍棒的描写“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既然金箍棒是块铁,又有长度,粗细,那也就是一个铁的圆柱体,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质量计算公式m=ρv,已知铁的密度为
ρ=7.9g/cm3,只需要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得出重量了。
体积如何求得呢?金箍棒“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也就是说金箍棒这根圆柱体长二丈多,大约斗粗。一丈约等于3.33米,二丈多长也就是7米(700厘米)左右。我又在网上查询了一下,在明代斗是一种容器,上宽下窄,30-40厘米宽。我这里姑且按照上边较宽的部分40厘米计算,则这个圆柱体的体积v=πr2h=3.14×(40/2)2×700=879200
金箍棒的质量m=7.9×879200=6945680克,500克为1斤,所以m=6945680÷500=13891.36斤,与书中描写的13500斤很接近了。
看来对于金箍棒尺寸和重量的描写并不是随便写写,作者是进行了一定的估算的,而且估算的还挺准确。看来吴承恩不仅是个文学高手,还是个计算高手呢。
只是我很好奇,吴承恩生活在约1500年-1583年,而根据密度来计算重量那个时候还没有提出,那他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估算出金箍棒的重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