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序言说了什么?
1.1开头部分
第一段,关键词—饮水机旁的闲谈,因为利用闲谈发现和分析被人的错误比分析自己的错误更加容易。第二段,举了医学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要对判断和决策有更深入的了解需要丰富的词汇。而演讲者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光环效应,对未来的预测?第三段说的是人们感知不到意识和想法从意识经验中得来的过程。最后一段引出结论:本书的目的—通过提供更丰富精准的语言来讨论判断和决策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
1.2关于判断和决策的有趣研究
这部分讲的是研究判断和决策的背景介绍,通过2个案例分别介绍了相似度的启发手段和可得性法则,由此引出直觉思考的成见,并指出其研究成果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影响。提取的关键词有直觉性统计者,统计直觉,从小样本中观察到的统计结果,对事件的概率赋值 ,对未来的预测 ,对假设的评估 ,对频率的预估, 启发法,不确定因素时的决策过程。
1.3快思考与慢思考
这部分介绍了判断和决策的依据,主要介绍了快思考中的专家式的直觉和启发式的直觉。
1.4主要内容
介绍了书的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是判断启发法的更新和探索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性思维。第三部分是说明大脑的局限性。第四部分是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第四部分是2个自我的区别描述,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最后是三个区别。
2怎么讲的?
先指出本书的目的—给读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讨论他人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的失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再提出问题—人类在判断与决策方面出现的问题,例如直接思考的成见,再谈判断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快思考与慢思考。最后给出全书的整体架构,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中的整体内容。给我的感觉是谈目的,提出原因,分析原因,给出对策的逻辑。
3问题:
3.1如果我想逃避,我做出逃避判断的这个原因是什么?
这件事太难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思路,不知道该如何分解任务。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想得太多,将困难放大,直面这件事心理会产生恐慌,那么为了让自己不要那么紧张和害怕,会倾向性选择逃避。
3.2如果我选择逃避,我做出的决策是什么?
做出的决策是去聊天,玩游戏,看文章,刷不用费脑子的信息,企图让自己心理放松下来,不要那么紧张和害怕。明明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有时候就像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耗费时间去做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事后又会有焦躁和责备情绪。
3.3我为什么从来没有放弃【放弃】?
有几种情况:①这件事难度高,自己要承受害怕,恐惧和压力,又没有接收到正面反馈,会有放弃的念头或者直接选择放弃。②这件要做的事与自己现有的情况相冲突,例如时间精力不足,会选择放弃。这个存在的问题有:不能判别这件事的价值,把很有可能极有价值的事因为自己决策的错误而放弃了。
3.4我为什么在【放水】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放水?
我理解的放水是指降低标准,更严重的是甚至应付完成。如果只是应付完成,那是不是意味着对于这件事自己已经没有动力去做了呢?这件事是不是对于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了呢?(这会不是是一种误判呢?)那么放水的原因是什么?时间不够?想做的事情太多?求快?拖延?偷懒?恐惧?紧张?
4附注:
说实话,共读第一天,我就陷入焦虑之中。总想着用三张工具表好好梳理自己参加共读活动的目的,目标,成果,任务。与朋友反复讨论要完成的标准,却迟迟不愿动手开始第一天的任务。原因是什么?群内伙伴不断输出高质量文章,让我一开始就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坦白地说,我害怕自己做不好,输出的文章质量没法看。可是我又不愿意放弃,活动第一天就怂蛋,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因此反复告诉自己,先完成再完美,至少要完成最低标准吧!再不断改进,自己总能有进步的啊。
这几天行动的亮点:
能早起,参与现场共读。
共读结束后,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整理出思维导图,再根据其他伙伴的笔记进行完善。
3天作业都能完成。
不足:
对于将完成的作业发到群里这件事有犹豫,总想默默完成就好。(拜托:尝试突破自己的恐慌区,不要担心被人说笑,被人笑也只是一种假想罢了,为了自我进步脸算什么)
知识和自己有什么关联这一块还做不好,思考还流于表面。
经验教训:
在达到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优秀的文章,一点点改善,不奢求一口吃成胖子。
调整心态,不要太紧张了,这件事并不会让我身体受到伤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