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做体验工作坊的时候,我邀请大家回忆一下,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和老师之间发生过什么具体的事情,让我们感觉难受、不开心的?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记忆依然清晰如初。当大家回忆起自己在上学时,与老师之间发生过的那些让她们感觉痛苦的事情时,她们仍然能感觉到当时的愤怒,甚至眼含泪光。
在大家讲述当年发生的事情,当时的感受以及大家的应对方式时,我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事件列一边,感受列一边,应对方式列一边。这张清单大部分内容呈现如下:
我继续邀请大家回忆与老师相处时,感觉很温暖、很开心的事情。大家在一轮沉默之后,摇头不说话,只有一个学员说,有一位老师,她每次回忆起她时,都感觉很温暖,很开心,这个老师不会给她们很多限制,尊重她们,允许她们出错,在她们做错事的时候,不会大声斥责,而是和她们温和地讲道理。还有幼儿园时候的老师,她感觉她们就像是天使一样。当学员在回忆中娓娓道来时,她的眼睛在闪闪发光,笑容甜得像蜜糖。
如果我们试着回忆自己小时候在与老师、父母相处时的不开心、痛苦的感受和应对方式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他们的感受、应对方式与以上的清单很相似。无论这个他们是来自父母、长辈、老师、上司、还是老板。
我相信,大部分的大人在应用训斥、威胁甚至体罚等权威的手段去对待孩子时,初心都是希望孩子的行为往好的方向改变。当大人这样做的时候,往往都陷进情绪的沼泽里,很少有人(包括我自己)会去回顾、评估、反省采用这些做法的有效性。
但是,事实让我们看到,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强化,甚至,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进入了破坏性的恶性循环。
~2~
有一个孩子,他在玩耍时,如果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只要对方大声痛哭,必能为这个孩子招来一顿大人的严厉训斥。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孩子玩蹦蹦床时,一拳打到对方的眼睛,对方痛得嚎啕大哭。
面对受伤孩子的指责,这个孩子不但拒不承认自己打到对方,而且还挖出各种陈年旧事,想尽办法证明,是受伤的孩子故意装作受伤痛哭,以招来大人训斥自己。
对付惯用训斥、体罚手段的大人,办法自然是撒谎、推荐责任,方法很简单:我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受到惩罚。像下面这样的信息,作为大人我们都很熟悉——“他先打的我”“是她先搞我的”。
孩子频繁地使用撒谎、推卸责任的应对手段是为了实现自我保护,产生撒谎、推荐责任这些行为的背后,是因为孩子在受到惩罚时,内心的感受是害怕、焦虑、不安等等。
我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孩子在玩耍时,经常都会用力过猛,导致对方受伤。而且喜欢控制玩耍的规则和玩耍的伙伴。而孩子在使用这些应对方式时,他开心吗?他一点也不开心,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怨愤。也就是说,大人的训斥,初心是想要让孩子受到教训后,行为有所改变,但是,事实却是孩子失控的频率从来就没有减少过。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般来说,命令、训斥、体罚等惩罚看上去很有效,起码获得了服从。当大人在孩子的眼里形象足够高大时,孩子就害怕与大人正面对抗了。孩子在屈辱服从的时候,内心的怨恨、愤怒、恐惧、焦虑、抑郁的情绪也在滋生暗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日渐长大,孩子逐渐不怕大人的惩罚了。没有了恐惧,就没有了服从。当青春期到来以后,孩子开始叛逆。
恩格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书中指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托马斯.戈登博士说:青春期孩子并非要反抗他们的父母,他们只是要反抗某些几乎被全世界的父母所采用的具有破坏性的教养方法。
~3~
我还记得,毛先生和我吵架的时候,曾不止一次气愤地对我说:“你怎么对我,我以后也怎么样对你!”当时,我以为只不过是孩子一时的气话,一笑置之。直到,我在静心的过程中,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小时候和妈妈相处的记忆。
记忆的碎片里,经常闪现的画面是:小小的我有很多的话,想要说给妈妈听,但是,妈妈总是很忙很不耐烦,当我纠缠着想要获得妈妈的关注时,得到的往往是指责和斥骂。而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倒转过来:妈妈总是有很多的话,想要说给我听,但是,我总是很不耐烦地打断她的倾诉,指责她,嫌她烦,不愿意听她唠叨。
这些往事的回忆,使我想起了一句俗语:出来江湖混,始终要还的。
大人们一旦充分了解了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孩子使用什么样的应对反应,当大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和初心是背道而驰的,我想,大人们会更趋向于选择让自己停止使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对待孩子,学会选择其他更能促进双方关系和谐、让彼此感受到爱的沟通方法。
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长,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独立、自主、自律的人,自己能成为温暖孩子内心一生的那一个人,而不是成为让孩子回忆起和我们相处的情景时,只感受到痛苦和怨恨的那一个人。
良好的沟通方式,培养的是人际关系具有互尊、互敬,彼此关心信任的特点。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双向的交流,将双方的心聚拢在一起,滋养温情暖意,孩子和大人都能感受到关系所带来的满足、美好和温暖。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