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曾在少年时,被最天真的话语戳痛到如今都讳莫如深?比如,一个小小的绰号。
绰号不是昵称。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绰号”取自一个人最具标志性的地方,而“昵称”取自一个人最可爱的地方。
大人们总是说“童言无忌”,以此来掩饰小孩子的口无遮拦。虽然小孩没有恶意中伤,但其带来的伤害并不可小觑。
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容易伤人?我认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那段时间吧。有了一些文化基础,又有了一些想象力,有固定的伙伴,于是,各种“一针见血”的绰号就此诞生了。
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以此为乐,老师们也不了解,因此也不会强加干涉。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很伤人。
我就是其中一个。
对于穿衣打扮的晚熟,导致我到大学后期才摸到装扮自己的门道。之前的十几年里,始终都是懵懂无知。不懂如何打理自己,也不懂如何反击,反击这种虽并无恶意,却让人感到十分无助的遭遇。
歪打正着的是,那些年里培养的自我消化负面情绪的能力,以及阿Q精神居然让我受用至今。果然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没有过这种体会的人也许不会理解,因为这世上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你不是我,永远不会了解我的感受。在那些自己尚且没有能力反击,或是没有能力改变的岁月里,需要承受多少异样的眼光和敏感的词汇。
于是如今,每说一句话都会很小心,怕一不小心刺痛别人。在观察人的时候也会更仔细地去甄别,对方属于哪一类人,也许会对那些事物敏感。
从小拥有这种遭遇的孩子,往往成长为两类人。其一,远离人群,特别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交际,把自己封锁在一个角落内,与外界隔绝。其二,变成特别会察言观色的人,特别会说话,特别会做人,特别“善解人意”。
你当然不会知道,有哪些词汇,是我穷极一生也不愿意再提起。
我并没有错,当年的那些孩子也没有错,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们都太天真也太“无忌”。
言语是最锋利的刀,往往会把人割得遍体鳞伤。
人类的嘴,是最尖锐的发射器,也是最没有“遮拦”的凶器,伤人于无形。
口中积德,手下留情。
如果你能做到,请收下我一百万个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