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珍坚持分享第1563天
摘录:案例来自网络
男生小A,12岁,经常不交作业;总因玩手机跟父母闹矛盾,不服管教,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手机视频上;每天都会与同学发生冲突,每周都会因打架被请家长。家长束手无策,班主任无计可施。我们尝试运用“焦点解决技术”转化学生的问题行为。
所谓焦点解决技术,是将心理学界聚焦问题解决的方法应用于学校教育中。该理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将解决问题的重点聚焦在学生内在积极动机和未来目标上,引导学生往问题解决的方向发展。焦点解决技术的积极思维在于,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正向期待和需求。
第一,重新解释,看到更多可能。
重新解释是从积极的视角重新描述并解释学生的问题,使师生看到更多的可能。运用积极思维对小A的行为重新解释后,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头脑聪明;喜欢综艺节目,精力充沛;比较重视学习,虽然经常忘带作业,但每次都能回家取作业;乐于与人交流,只是不懂如何结交朋友。
第二,寻找例外,强化正向意识和行为。
班主任发现小A的例外是:作业有时能带齐并认真完成;有时能参加学校活动,为班级作贡献;喜欢看课外书;英语成绩不错;面对批评能坦诚接受,不逃避责任。家长发现小A的例外是:有时愿意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建议,争取进步,希望能控制自己不打架;有时能接受家长对学习内容的检查;偶尔能合理使用手机。小A本人发现的例外是:考试之前不玩手机、不刷视频;有时能控制自己不动手打人;有时上课能积极发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制定目标量尺,从小的改变做起。
目标量尺是将目标状态和行为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估,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自身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中立、客观的自我评估,便于了解辅导的进展。
老师请小A自己设定一周想达到的小目标:每节课发言1-2次;一周至少带齐3次作业;一周与同学吵架不超过3次,最多打一次架,争取不咬人;跟家长协商制定手机使用协议,每天使用手机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内,用完主动将手机交给家长。与他约定,完成这些小目标可以申请一次奖励。
老师和小A利用目标量尺工具进行评估:最差情况为“1”,最好状态为“10”。小A觉得自己目前是“1”,希望一周后到“3”,并提出以下愿望:第一,班主任能接受自己;第二,班主任每天至少提问自己一次;第三,爸爸妈妈对自己宽容些,别总挑错,更不能打人;第四,老师能及时表扬他的进步,并反馈给家长。
老师认为他目前处于“2”,希望一周后到“3”,愿意提供以下帮助:一是提醒各科老师经常提问他并向家长反馈其良好表现;二是和其家长沟通,希望爸爸做文明沟通的榜样,并创造机会全家一起郊游或访友;三是家长与班主任每周谈话一次,研究他进步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干预措施。同时提出以下希望:一是每做完一科作业,马上放进书包;二是与同学交往时学会用语言表达想法和需求,产生冲突时做5次深呼吸,告诉自己打架不能解决问题,及时离开现场。
一周后,小A反馈:他只在体育课上打了一次架,没咬人;只有2次忘带作业;语文和英语老师都表扬他听课认真;最高兴的是,妈妈说话态度温和了,爸爸没打他。妈妈反馈:能守约,每天使用手机控制在一个小时内;作业质量提高;周二早上还克服身体不适,坚持上学。爸爸反馈:一周有三天家里气氛好;兑现承诺,陪他打了一场电子游戏,全家都很开心。
第二,循序渐进,再行动一小步。
经过一周努力,小A觉得自己达到了“4”,更期待一周后达到“5”。这次他主动提出:一是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动手打人,希望班主任监督;二是希望班主任把班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分派给自己;三是希望接待英国友好学校的学生,給班级加分;四是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压缩到45分钟;五是每天临睡前整理书包,争取一周只忘带1次作业;六是希望家长保持温和的态度。
心理老师也觉得他已达到“4”,希望一周后达到“5”,并做如下工作:一是提醒班主任老师密切关注,经常提问并鼓励他;二是推荐他接待英国友好学校的学生;三是引导他观察班里最受欢迎的同学,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想办法交到一两个朋友;四是肯定家长的积极改进,引导家长慢慢放手,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不到一个月,小A进步显著,不仅能在规定时间内使用手机,作业也能高质量完成,小测成绩稳中有升。更重要的是,跟家长的关系逐渐融洽了,与同学关系逐渐改善了,学习热情高了,人也显得精神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