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建构式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知识转化技能、知识解码、联接旧知识
对于学习,以下3种现象,你有哪些呢?
1.不知道为何而看书?或者是某位大咖的推荐、或者是当下的热点又或者说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快感而读呢?是不是不读几本书都感觉自己在虚度光阴呢?
2.读了很多书,也上了很多培训的课程;最后一年总结下来似乎读了很多,但能让我们记住的知识就甚少了,更别谈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了。
3.想读书,要么没有时间迟迟无法开始,要么拿起书了,书本成为最好的催眠工具。
在2016年,我总结了一下学习的过的课程和看过的书,以上3点,占了1、2两点。所以读到《精进》这本书的第四章:“怎样的学习,才能够直面现实”很有感触,如何提高知识的转化率?成为我对“学习”方面探究的长期问题,让自己成长为高段位的学习者不懈努力。
对于这章我总结和梳理用一个模型,希望能对其他的学习者有些许的帮助,也欢迎能得到指正和交流。
一、从提出问题开始,摈弃“传递—接收”的学习旧模式,开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式”学习的新模式,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固化知识,提升技能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原有的“传递—接收”学习模式,一本书摆在我们面前,大概会经历以下的3个步骤:
•订立计划,可以是随意的一个大概,也会是严谨的计划表
•实施计划,从头到尾的阅读,划上重点,记上笔记
•整理和回顾,对笔记进行整理,或许还会画上一张思维导图,对要点进行回顾。
在这样的过程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编制好的书籍或者课程,是既成的已有知识,而不是你心中的困惑——那些待解的问题。“建构式”的学习模式即从提出问题开始,知识不是简单的吸收而来,学习者必须充分的调用他们已有知识,在主动目标的引导下、在丰富的情景中积极地进行探索,解决提出问题,并最终落实到可练习的技能上,从而让知识固化,提升能力,这样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那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都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法呢?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能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炼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于桥。写作式一种技能,表演是一种技能,设计是一种技能,思考是一种技能......这些技能都跟学习紧密相关,都离不开信息和知识,但又远远不止于此。那么知识转化为技能,可以有哪些尝试的方法呢?
1.写作式操练,写作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建构活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知识的重构活动。这个也是我写本篇读后感的目的,谁写谁知道,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
2.游戏式操练,游戏是我们每个人热衷的去玩,能带给我们全身心的体验,因为游戏的过程往往被巧妙地设计成了一系列循序渐进地任务和挑战,这样我们在玩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学会了,同时游戏的天然优势也让学习变得自然而有趣,值得我们借鉴。
3.设计式操练,所谓的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如:在文章的后续的“实践练习”就是很好“设计式操练”。
4.赵周老师的“拆书帮便签阅读法”——详见文章背后延伸资料,非常直接的、精准的和巧妙的把知识、个人经验和应用三者贯通,高效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案例:张瑞敏的“日清工作法”
海尔大学坐落在海尔工业园内的海尔信息园,其中有幢显眼的建筑叫做“日新轩”。有人说,“日新”是取自《大学》章句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实际上,这个名字是取自海尔著名的“日清工作法”。
张瑞敏的日清工作法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张瑞敏先生给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序就可以得知,“日清工作法”来自这本经典的大作。同一本书,紧接着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包政教授的推荐序,洋洋洒洒12页中,他强调了这本名著的深远影响,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并对8章内容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同样的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包政的读书法释归纳式的、研究式的,而张瑞敏只是对其中一段“细细琢磨”,联系海尔企业的实际创立了“日清工作法”,他的应用和贯彻,为海尔的辉煌创立了坚实的方法论。
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思路。前者偏实用,后者偏学术;前者偏江湖,后者偏学院;前者重在于实际,后者利于通过考试;前者适合于自主学习,后者适用于学院教育;前者适合成人教育,后者适合普通教育。
——摘自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P32页,“为什么你读书还要像考试一样呢?”
二、杜绝“空杯”思维,用“四问”联接旧知识、旧经验;达到重写和重构“旧知识、旧经验”,从而扩展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并把新的认知和经验写入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对于新产生的又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的成为长期去探索的问题,做新一轮的学习的起点
我们的“旧知识、旧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在问题的引导下,对旧的知识提出“四问”,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糅合在一起。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的补充或者挑战?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针对当前的学习资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三、对新知识的“解码”是整个学习循环的核心,如何深入的学习,关键是如何去“解码”,解码有的三个层次
•现有的学习资料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即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即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即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为了能达到上述的解码三个层次,可以从入口来寻找
•不只要只去寻结论,还要去寻过程
•不只要去做归纳,还要去做延展
•不只要去比较相似,还要去比较不同
对于学习,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把知识当作一项技能来学习,让知识固化,同时不断的练习,从而提高技能,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最后,用“迁移、印证、延伸”三种融合的方法,让知识融会贯通,产生化学反应。对于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或者对一个情境的洞察,往往需要同时调用不同知识谱系上的知识
1.迁移融合,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即可以跨界应用;
2.印证融合,起到探索规律作用;
3.延伸融合,对同一个议题,找到完全不同的视角下的论述,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对这一议题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将知识融合的关键,是能够洞察出知识背后的“深层结构”。在表面上不相关的知识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潜在的相似性、互补性和启发性,找到知识与知识间隐含的联系。
实践练习
从问题开始
1、请写下一个最近一直困惑你的问题?
2、你已有的观点是什么?内心还存在哪些未解的疑问?
3、请你寻找一个或一套关于这个问题的经典材料(包括人)进行学习。
解码与融合
1、关于这个问题,该材料的观点是什么?
2、你认同其中的哪些观点?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作者是如何去论证并得出他的观点的?
4、这个观点,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可能不适用?
5、这个观点可以迁移到哪些不同的领域?
6、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知识,同样可以印证这个观点吗?
7、你是否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补充?
8、材料中,是否有你所不认同的观点,为什么?
学以致用
1、以最初的问题为中心,写一篇关于该材料的学习心得。然后将其分享到相关的平台;如网络、老师、同行,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对你的写作进行修改、完善。
2、请根据你最初的问题设计一个情境,用你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延伸资料:赵周《这样读书就够了》便签阅读法
便签阅读法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样应用。
便签法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技巧、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
第三步,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四步,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五步,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第六步,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第七步,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以示提醒。
第八步,用此法读完整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日后应用、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