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的幼升小乱象丛生。作为去年顺利过关的幸运儿,刷着微信看热闹,偶尔对群里“幸好我们早生一年”的言论附和个笑脸,却无论如何都没法对这种焦虑感同身受。
我是个不鸡娃的淡定妈。孩子从出生至升小学,没早教、没额外学什么,除了寒暑假的画画、溜冰、围棋,总共只在大班最后半年报了个英语课,每周四小时认识下ABC和常见单词,算是为民办小学的面试突击。
有时候也会想,如果不是因为有幸找到才开办两年因此竞争尚不激烈的好民办,我是不是也会焦虑、甚至最后孩子进菜小而我无比懊悔?怎么想都觉得答案是 NO。
朋友说我的淡定是因为学霸家庭孩子基因好,我自嘲说是因为看穿了:“我和我老公都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现在也就不过如此嘛,所以不用太在乎孩子今后读什么学校啦。”朋友们把我的回答当作玩笑话,我也不知该怎样说他们才会相信。今天,当我在 Coursera 上完成了一门课程第三周的作业,关掉浏览器的那一刻,忽然有了答案。
当初为孩子选学校时,校长的一句话特别打动我:“我们考虑的是孩子三十岁以后的幸福。”在经历了职业发展的波澜起伏后,我真正认识到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有多重要。可是,二十年后的幸福生活的能力是怎样的,我们该怎么去预测呢?
有很多事我们都预测不到。
比如职业。
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好的工作大概是政府或国企的干部。
十多年前我们找工作时有很高薪水的外企才是首选。
再过了五年会发现 IT 行业在创业公司打拼能比在外企温水煮青蛙收获更多的成长和收入回报。
而现在斜杠青年纷纷涌现,其中靠谱的那些实在很让人倾佩。
谁晓得十五、二十年后的理想工作到底会是什么呢。
再比如学历。
在我找工作时好学校、高学历确实是不可少的敲门砖。
但现在我招程序员时更有说服力的一定是他的技术博客和 Github 上的 star 数。学历? 如果有足够好的技术博客我连简历都不会看!
不过,我可不是在说读书无用。读书真的真的非常有用,一所好大学也是真的真的非常好。只是,我们不是非得靠鸡娃才能获得这样的机会。
2006 年,斯坦福把公开课搬到网上,萨尔曼·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
2012 年,Coursera 成立,如今上面已有 149 所学校两千余门课程。
2015 年 MIT 开始了第一次微硕士的尝试,如今 edX 上已经有 14 所大学 30+ 个专业,微硕士证书被 20+ 世界名企认可。
仅仅十年,若从 2012 MOOC 兴起来算仅仅五年,我们获取世界最优质学习机会的可能已经多了那么多,那再过十年会是怎样?
坊间流传着某鸡血妈妈根据升学率,从大学到幼儿园一路倒推出来的鸡娃路径。可是,看看 MIT 的“先上课后申请”反向招生模式的微硕士课程,这样的鸡娃路径十年后还能是最优么?
未来的事情我无法预测,所以我唯一能做的,是培养女儿一些持久有效的品质。我不鸡血,我的女儿轻松快乐,但并不是说我就不作为。
我在乎孩子的活力。所以我希望孩子有强健的体魄,每天陪她做很多运动;我宽容地看着孩子各种别出心裁的“胡闹”,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量不对她多加限制。
我在乎孩子的善与爱。所以我让家温暖没有争吵,让她尽情享受老人的宠爱;我搬到一个邻里和睦的地方住下,在每天串门闲话家常中感受满满的善意;我带她领略自然之美,让小猫小狗花草树木都成为她的朋友。
我最在乎的是希望她能成为一名自发的终生学习者,听从自己内心,用无论什么方式学习、前进。所以,在一切我能做的事情中,我最要做的,就是激发她的好奇,鼓起她的勇气。而我最最最最要避免做的,就是用无趣又无意义的鸡血毁掉她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陪她看 TED 视频,陪她玩 STEM 的动手实验,陪她把生活中点滴事情都变成画了脑图来执行的项目,陪她用游戏化的方式分解任务并体验刻意练习的威力……
而我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则是让我自己由衷地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我知道,潜移默化着,她也将学会享受学习。
这样陪伴孩子,是不是她就能成才了?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因为我无法预测二十年后的“才”是什么样的。但是我知道,把目光放在她三十岁之后的幸福上,对现在幼升小小升初的乱象,我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记得高中时有别的学校的老师常说“现在坚持一下,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听说现在已经有初中在说“坚持下,考上XX高中就好了”。再往后,是不是就会对小学、对幼儿园的孩子也都说“坚持下”了呢?
不要把孩子的未来限定在一场接一场的考试路线里,不要用目前普遍定义下的“好”去规划她的将来,不要为今后虚幻的幸福去牺牲她当下的快乐。
这条大家都走的鸡血道路看起来确实是最安全的,至少万一今后不如意,也有个大环境可以怪罪。但我总还是想着自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虽然我知道不屈从于常规就得自己承担后果,我过去七年里犯过不少错,以后也一定还会犯错。
可是,犯错又如何呢?接纳这些不完美。孩子三十岁后要幸福,也要懂得笑着面对她所犯过的大大小小的错。这种对自己、对他人的包容,也是成长的必修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