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络同气
对于内针的规范、内针的法则,我们只能逐渐深人,也许我在每一处都不讲满,都留一些余地给大家。实际上,也无法讲满,也无法不留余地。以三焦同气而言,虽然我们分了上、中、下,但这仅仅是粗分。若是细分,何处没有上?何处没有中?何处没有下?只是粗也好细也罢,皆不离这个理。如能于粗分中渐渐把理弄明,那么,规范、法则便不在脑子,而在心了。
同气不离三焦,更不离经络,二者时时都须互参,以下便从经络入手讲述同气。
1.手足三阳经(同气)(1)手足阳明
我们先来看手足阳明经,当提到手足阳明,大家立刻就要想到这是同气的概念。有关手足阳明,先列简表如下:
手足阳明经(同气)
上下(手足)为阴阳,阴阳化三才。所以,这个简表讲的是二三之间的关系。其中,腕和踝相对应,为上(焦)为天;肘和膝相对应,为中(焦)为人;肩和胯相对应,为下(焦)为地。相对应,也就是同气的关系。
第一个对应:手腕对脚踝。手阳明经于手腕处的穴位是阳溪穴,对应足阳明经脚踝处的穴位解溪穴,亦即阳溪与解溪同气。如果阳溪穴区域内出现任何的不适,无论酸、麻、胀、痛、红肿、冷热,也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都可以按照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法则治疗。如右阳溪区域内疼痛,我们既可刺左阳溪,更可以刺左解溪!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我们会用黄帝内针治疗一个病证,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就应该能用它治疗所有的病证,作用所有的问题。当然,熟悉和贯通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所以,我很强调内针的学人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务须做到每下 针都能从总则中找到依据。我经常讲,我们运用的是一种规律、是道,而不是有限的经验。上面为什么我用了“作用所有的问题”而不用“解决所有的问题”呢?因为问题的形成会有诸多因素,解决自然就不只一途。但,为什么能够作用所有的问题呢?针道作用的发挥,很重要的是依赖于经络,而人身的构成,从四肢至整个躯体都有经络循行。经络所构造的这个网络没有丝毫盲区,因此依凭经络的作用,亦就没有盲区了。
第二个对应:肘对膝。手阳明经于肘关节处的穴位是曲池穴,足阳明经在膝关节处的穴位是犊鼻穴。亦即曲池与犊鼻是标准的同气。如果膝关节的疼痛在犊鼻的区域,那么针刺曲池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反过来呢?如果证在曲池的区域,那当然是会首选犊鼻了。第三个对应:肩对胯。手阳明经在肩部的穴位是肩髑穴,对应足阳明经于胯部的穴位髀关穴。亦即肩髑与髀关同气。
通过上面的图表和讲述,我们在手足阳明经上分别给出了三个参照点(即三个穴位,连接这些点,便构成了手足阳明的经线。寻找阳明的同气,应该以这个经线作为基础。
确立了经线的循行,我们便能在经线循行的任处寻找同气。比如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二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在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上找二分之一处,便是下针的同气点。若是在曲池穴和阳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疼痛,那么,对侧犊鼻穴和解溪穴连线的四分之一处便是同气。以这个法则类推,身上任何一处不适,都能找到解决的方针。因为都能找到同气!所谓同气,是因为同中!这里面的蕴义太深,够我们用一生去参悟。
(2)手足少阳
通过手足阳明的三部同气,我们大致应该能够找到一些求同气的感觉,以下的各手足经络同气,只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不再过多讲述。
手足少阳经(同气)
(3)手足太阳
手足太阳经(同气)
2.手足三阴经(同气)
(1)手足太阴
手太阴肺经的三对应需要做些说明,下焦地部肩关节的对应点不是正经正穴,是肺经线上与冲门同气的一个对应点。同样,足太阴脾经中焦人部在膝关节的内膝眼也非正经正穴,是经外奇穴。
手足太阴经(同气)
进入太阴,我要补充说明几句。为什么经络要从阳明太阴开始?我的理解是,对十二正经而言,离“中”最近的就是这一对表里。《伤寒论》阳明篇的第184条云:“阳明居中,主土也。”居中意味着什么呢?居中意味着有和。所以,接下来才能:“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前几年,朋友推荐我看了刘力红博士的一个讲座视频,讲座的题目叫:中医—尚礼的医学!我很建议大家也能找来看看。讲座题目的这个提法我非常赞叹,这也是我多年实践和思考的切身感受。礼是儒家的重头戏,这个戏的核心由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来了:“礼之用,和为贵。”而这出戏的结局是什么?要演向哪里呢?在《论语颜渊》开首,有师生之间的段问答:何谓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尚礼的主题切入,既带出了中医很核心的要义—阴阳的“和”,同时也确立了中医在“仁”上的归属。
现在人们都喜欢泛称:医为仁术!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话题。仁的一个很根本的特征,就是无敌!当然换一个说法也可以—爱人!无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家也不要一下就把它放到战场上。无敌很内在的意义就是没有对立,或者不去用对立的方式处理问题。反过来呢?就是有敌!有敌当然就免不了对立、对抗。像抗生素、抗病毒、降压、抗抑郁、镇静、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肿瘤、手术等等等等,我们从这一系列代表着西医主要措施的名词,已然可以嗅到浓浓的火药味!所以,力红博士将西医喻为尚刑的医学,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比较切合的。
礼之与刑,对抗与中和,实不能以优劣论,贵在当机与否。这也实在是至今为止,我看到的最为公允和贴切的言论。
刑之一途,收效最为迅捷,但,遗留的问题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从这条路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景象是,不停地更新,不停地升级。为什么西医那么强调创新?因为不创新就没有出路!今天再用用80万单位的盘尼西林,细菌们尿都不会尿你!
而中医呢?因为尚礼的缘故,因为不对抗,因为讲求中和,所以,自然没有这样的遗留问题。而中医勿须更新和升级的原因也来自这里。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认识中医,而是抱定今天创新的范式和口号,非要在中医里面整一个创新出来,那么,如《庄子》所描述的,浑沌的悲剧就会重演!
今天在科学的旗帜下,我们常常使用的一个词是:可重复性!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中医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两千年前合谷能够收面口,今天仍然能!而且永远能!这是千锤百炼,百炼干锤!合谷之于面口,它不是对抗,它是同气,是最大限度的和合!所以,小小银针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和平!是真正的和平使者!和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平者,平人者,不病也。我希望内针的学人们,要多从此处用功。
(2)手足少阴
手足少阴经(同气)
说明:手足少阴的第三个对应中,足少阴肾经 在相应的循行部位没有正穴。之所以取 长强穴旁开0.5寸为对应,是因为足少阴 肾经从长强穴旁开0.5寸处进入腹内,是 我们能于体表找到的与极泉同气的最佳 点!
(3)手足厥阴
手足厥阴经(同气)
说明:手足厥阴的第三个对应,与上述的少阴 类似,手厥阴于肩的下焦地部与阴廉相 应处,也没有正穴,腋前大筋的选取亦是 依据于同气。关于腋前大筋,我要多说 两句,这个地方对于急症,尤其是心血管 的急症,比如急性心绞痛发作,是很管用 的一个地方。心绞痛一般都发在左胸 (异位心的除外),此时用力以拇食中指提 捏大筋,往往很快就能缓解。腋前大筋 的运用虽有经验的成分,但, 还是不出同 气,大家务要用心!
以上我们讲了36个穴位(以单侧算),18个对应关系,以及同经穴与穴之间的连线,这些是基本的基本,大家必须把它记牢。倘若病证在身体的中线,如任督线上,不便区分左右,可按男左女右选穴。除此之外,一律按上述四总则取穴(以患者自身的左右来确定“男左女右”。比如:患者为男性,则针刺患者左侧相应穴位)。
黄帝内针的核心原则是同气,同气相求,有求必应!这个应不在它时它刻,而在此时此刻。所以,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的四效应,即拔刺、雪污、决闭、解结来形容内针的效应是最适合不过的。若在临证的过程中,下针以后无所应,比如证属疼痛,疼痛没有消除或减轻,那么应该意识到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同气没有找准,及时调整,找准同气,便能立竿见影。
当然,除了努力练习找准同气,学人的信心是否持有?传承是否获得?亦是原因之一。如果经过调整,仍然无应,我的经验是立即放弃,让患者另请高明!尽管这样的案例少之又少,但,却是我们内心必备的选择!如此,方不至于贻误病情。其实,任何事都是相依的,有能的一面,就有不能的一面,希望大家能够如此平常地看待黄帝内针。
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够发现,除了经络穴位这些很少的字眼属于中医专有,其余几乎没有什么是中医专有的东西。这亦是我所强调的“文人通医”的基础所在,可能性所在。
3.头手足经络(同气)
以上讨论了手足的三阴三阳经络同气,从经络层面的同气,我们看到了经络与三焦(三才)同气的不可分性。以下进入头与手足经络的同气,一样也有这个特质。内针规范其实就是通过不同部位的同气探求,渐渐熟悉同气的内涵及寻找同气的方法,进而规范在手,一通百通!
头手足经络(同气)
头顶区域的同气是厥阴,如《伤寒论》的颠顶头痛,要用厥阴篇的吴茱萸汤,是取该方善温厥阴寒逆。头顶的厥阴同气,在手为劳宫穴,在足为太冲穴。
额头和面部是阳明的同气,其在手为合谷,在足为陷谷。当然,就整个面部区域而言,还不限于阳明,还有小部分区域涉及少阳、太阳的同气。
后头或脑后的区域是太阳同气,其在手为后溪,在足为申脉。每一穴位都有不同的名字,中国文化讲求名实之间的关系是相符。因此,穴位名也是针道里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亦需着力探求。
谈到名实,黄石公于《素书》中有一句名言,多年前读过这本小册子,其他的已然忘得精光,只是这句却始终不离,陪伴我到今天。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名大于实则损!”希望各位能够将它放在心上,时时检点,这也是一道特别管用的护身符!这个时代培育了浮躁,有一就说成十,这是人生最要不得的东西。积累再多的人生,都会因此损掉!
头与手足的同气划分出来后,头面的问题就能很方便地在手足上找到解决方针。对于内针学人,我们切忌间头痛怎么治疗?这一问,就露马脚了。我们必须弄清是什么头痛?太阳头痛还是阳明头痛?太阳头痛要寻后溪或申脉;阳明头痛可以取合谷或陷谷。不过阳明虽然主额面,但若在眉棱骨、眼内角和颧骨的区域,则还需考虑太阳,因为足太阳经起于睛明穴,手太阳经的颧髁穴在颧骨附近。余者类推。
4.手(掌)头同气
头面除了与上述手足经络存在同气关系,与手掌也存在同气。我们将双手合掌中指指尖对应头顶部,属厥阴经。
食指侧面对应面额部,属阳明。面部的美容要在阳明上求,这一点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上也透过消息:“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因此,抓住了阳明,便等于抓住了美容的主脉。
手背对应头的侧面,属少阳。头侧面的问题,包括耳的问题,如耳鸣、耳聋等,皆可于少阳求之。当然,耳的问题不仅仅限于少阳,还有太阳参与其间,若求少阳同气不理想,还可于太阳求之。
拇指(背侧)对应鼻,属太阴。鼻子的问题,如常见的鼻塞、流涕、喷嚏,甚至嗅不到香臭,在拇指背的太阴求同气。很多时候,针进去的刹那,不通气的就畅通了。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头部的很多疾患,我们从对手掌上就能找寻到解决方针。手掌与头的同气关系,不仅可以用来解决普通的头疼脑热,还可用于紧急施救。如常见的中风,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若能在第一时间指尖刺血,往往能够转危为安。指尖刺血,也叫十宣放血,是流传久远的急救措施,其原理、其依据也都没有离开同气。
5.颈项经络(同气)
颈项经络(同气)
督脉起于长强,终于龈交,循脊而行;任脉起于承浆,终于会阴,循腹中线而行。督脉统领手足三阳,为阳脉之海;任脉统领手足三阴,为阴脉之海。任督二脉是人身最大的一对阴阳,可不可以在这个上面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呢?一样的可以!例如腰脊的疼痛是阳(督)病,我们可在腹部任脉循行线上找到对应位置,这便是阳病治阴。这个治疗勿需用针,手指点按就可以解决。
督脉行于后项正中,严格来说颈1到颈7的区域。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项部除了正中督脉循行,两侧还有太阳和少阳。今天由各式各样原因引发的颈椎病十分常见,内针的学人一定要牢记同气原则,在同气的原则下辨证施治。若证在正中,风府大椎连线区域,则属督脉同气,可刺后溪或申脉。若在项后两旁,天柱大杼连线区域,则属太阳同气,可刺阳谷或昆仑。若旁至颈侧,风池、翳风至肩井连线区域,则属少阳同气,可刺阳池或丘墟。
颈部的经络,从面上看只有任脉和阳明,任脉的问题可以寻列缺的同气,因为列缺为任脉的交会穴。阳明的问题可以找寻同气,如刺阳溪或解溪。但,我要提示一下,从内里而言,少阴和太阴都循行咽部,因此,咽部的问题,如常见的咽痛、音哑,可不可以考虑少阴和太阴的同气呢?当然可以!比如我们可以刺太渊或者太溪。总之,我们在规范以内灵活地运用四总则,同样一个问题,会有诸多不同的解决方针。我们在熟谙方针灵活性的同时,切切不可忘记大道至简,能用一针解决的问题,绝不用二针。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从每位患者身上能够节省一根针,积少成多,便就不可思量了。
6.肩部经络(同气)
黄帝内针的适应范围是所有的病证,尤其痛症是黄帝内针的入门基础,如果拿建筑大楼来比喻,痛症就好像是黄帝内针的地基,内针的学习就要从这里起步。
而所有病证的应对方针,都不离四总则,都不离前面总结的36个穴位和18个对应关系的应用。从头项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些局部区域的传讲,而每一局部的讨论,都无非是要帮助大家回到规范上来,都无非是变着花样让大家熟悉规范。尤其是三才(焦)和经络同气的互参互用,需得我们百炼成钢。
下面我们接着讨论肩背经络,肩背以区域而言属于上焦范围,是膈俞以上的背部及肩部的统称。
谈到肩背,不少人就会发问:肩周炎怎么治?若用内针的法眼看,这样的问法本身就有问题。肩上一共有六条经络,也就是说,相当于六气在肩部周流,如果不辨经络、不明六气,开口动手都是错误。
肩部经络(同气)
这里我们虽说是肩部经络同气,但,实际上包括了整个背部的上焦区域,也就是从膈俞或至阳穴水平线至大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其中,肩贞穴、天宗穴周围及整个肩胛,包括胸椎1至胸椎7的背部,都属于太阳经分布区域。比如一位右肩疼痛的患者,如果右臂上举障碍,右手不能摸到左耳,那么问题多半在哪呢?在太阳!在太阳就要求太阳同气,上肢可以选支正穴,下肢可选跗阳穴。肩周炎不算什么大病,但,引起的疼痛和肩臂功能障碍却是不易承受,时间长的往往困扰数年。肩周炎的病证除了问清疼痛的具体位置,如肩前疼痛的很多,这个部位属太阴,在上肢可选经渠穴,在下肢可选三阴交穴。另外,尚需根据肩臂功能的不同障碍来区分所病,如腋前大筋属于厥阴,般表现为上肢向后障碍,或者上抬外展受限,若属此类肩臂功能障碍,那么应考虑厥阴同气,于上肢可选内关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肩部的疼痛在少阴经的区域比较少见,不过有的心脏病患者的不适可向腋窝牵扯,这时就需考虑少阴的同气,于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三阴交穴。
这里的肩部经络同气需要略作说明,如果我们将肩背笼统地划为上焦,这还没问题,因为上与上同气,所以,肩部的问题于腕踝附近寻求解决方针,是同气相求。然而,我们在讨论手足三才(焦)定位的时候眀确将肩胯对应于下焦地部,亦即肩胯属于同气。本来肩部的问题,应求之于胯,这里却要在腕踝相求。其实,这就是总则四的阴阳倒换求!虽说倒换了,细品下,仍是在规范之内。下病不是可以上取吗?既然可以上取,那肩的问题,求之于腕踝,便又在法理之中了。黄帝内针之所以能够将下针的范围限制于肘膝以下,就是通过诸多的倒换实现的。另外,如上所述,肩胛区域为手太阳循行范围,当这一区域出现不适,我们可以选取支正。而支正本身就是手太阳的络穴,因 此,求取支正不但是同气,还属本经本气。若从同气的角度,那么,本经本气应该说就是纯度更高的同气就好像9999%的黄金一样!
7.腰部经络(同气)
腰部经络(同气)
一般来说,腰部并没有特别严格的定义,大抵从胸7到腰5,或从膈俞穴(肩胛下角)以下都是腰的范围。当然,细分起来,还有骶部。腰部主要分布的是足太阳经,当于太阳经中求同气。但是胸12至腰1这一段的不适,往往求太阳同气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可以结合少阳同气,前肋的不适可以求少阳,后肋不适照样可以求少阳。
8.三焦经络(同气)
三焦(才)经络同气,其实都是在重复前面的内容,是反复其道,不过我们不要怕重复,因为只有熟悉了,才能生出巧用。
(1)上焦经络(同气)
上焦(鸠尾—天突)经络(同气)
上焦是指鸠尾穴的水平线到天突穴的水平线之间的这一片区域,心脏位于上焦,心包亦在上焦,中医五脏的心与循环系统的心脏有关联,但,不能画等号。这一点记得前面有所论及,刘力红博士的《思考中医》也就此有专述。心在中国文化里面的内涵太深,它更重要的部分不在形而下,亦即不在脏器的范畴。与此相关的形而下的脏器,多由心包代理,因此,胸部的问题除肺系疾患以外,多要考虑厥阴。五总穴里讲到“心胸内关谋”,这是非常智慧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内关与整个心胸同气,心胸的问题要同气相求,找内关是非常切合的。当然,若不取内关而要在下肢寻求同气,那么,三阴交或中都、蠡沟穴也是可以的。
此外,足阳明经经过乳头,足阳明经和任脉之间是足少阴经,足太阴经在足阳明经的外侧,这些都是寻求同气的依据。如乳房的问题可以针内关,但,若问题在乳头区域,则需结合阳明同气,上肢可取偏历穴,下肢可取下巨虚。从经络循行的路线看,心前区除厥阴经以外尚有阳明经太阴经循行,因此,若因冠心病一类的心脏疾患引起心前区不适,若刺右侧厥阴,如内关或三阴交效果不理想,则可加刺阳明、太阴同气,如右侧偏历或下巨虚。
(2)中焦经络(同气)
中焦(鸠尾一神阙)经络(同气)
中焦是胃的家,而胃与脾互为表里,尽管这个区域还包括其他脏器,但以脾胃为主。因此,中焦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阳明。在上焦的同气中,我们已经描述过诸经的分布情况,中焦的经络分布与上相同,任脉居中,任脉旁开0.5寸是少阴经,任脉旁开15寸是阳明经,阳明经旁开1.5寸是太阴经,太阴经旁开15寸是厥阴经,厥阴经旁开15寸是少阳经。
张仲景之所以成为医界的万世师表,是因为他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而黄帝内针是不折不扣的、更为直观的六经辨证。中焦范围的不适,可以见于很多疾病,几乎整个消化系统都在里面。郑钦安先生说过:五脏六腑皆是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在内针的体系,这是真实不虚的。或者我们稍稍扩展一下:六气流行,方是真机!所以,当中焦腹部的不适出现后,我们不一定问是胃炎还是胆囊炎甚或是胰腺炎,但,必须寻问不适所在何处。“处”很重要!因为处里有经,经里有气。从西医的角度来看,鉴别不适属于何病十分重要。比如对于一个上腹疼痛而言,鉴别由胰腺炎引起还是胃炎引起,几乎是要命的勾当!然而对于中医,更要命的是分清何经何气,因为无论什么疾病,都不外乎气的乖乱,能将气的乖乱理顺,疾病便失了基由。而要想理顺乖乱,则必须看清乱在何经,乱在何气。这里是间不容发,如果理错了,不仅顺不过来,反而更添乱象。中西医的着眼点不同,这一方面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所以,中焦的任何问题也都必须遵循六经辨证的原则,首先确定不适所处何经,确定何经,便能于此经(包括同名经)寻求中焦同气。比如一个“胃痛”,既有可能在少阴的中焦同气上求,也有可能要在阳明甚或太阴、厥阴上求。当然,倘若不适影响到胁肋,如在日月穴区域出现不适,那么还需考虑少阳的同气。
(3)下焦经络(同气)
下焦(腰1—腰5)经络(同气)
下焦区域,在背后为腰1至腰5,当然,也还包括骶部;在前为神阙以下的区域。下焦对应四肢是肩与胯,而内针规范明确限定肘膝以内(近躯干段)为禁针区域所以,这里下焦经络的同气就要运用倒换的原则,于腕踝的上焦同气求之。
下焦区域,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的角度,都有不少重要的脏器分布,如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肠道等。这些脏器及其相关区域的病证,都可以在下焦呈现。不过,对于内针的学人而言,无论是什么系统、无论是哪个脏器呈现的病证,甚至无论什么性质的病证,我们都必须牢记内针的总则、内针的规范。系统、脏器乃至性质,我们可以弄不清楚,但是,阴阳却是丝毫糊涂不得!
比如小腹坠胀向会阴部牵扯,痛经,膀胱、尿道问题引起的小腹不适,这些首先都要考虑少阴。为什么呢?因为上述病证所涉区域,皆为足少阴肾经所辖。根据同气倒换原则,在上肢可选通里穴,下肢可选太溪穴。当然,下焦问题于腹部的呈现,多见于小腹、少腹(即腹的两侧)及腹股沟区域,这些区域除了少阴外尚有厥阴、太阴、阳明等经及任脉循行。此外,厥阴经还绕二阴循行。根据倒换原则,厥阴于上可取大陵穴,大陵既是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也是心包原穴。除了大陵,可不可以选内关呢?当然也是可以的。厥阴于下可取中封穴。太阴于上可选太渊穴,也可取经渠;于下可取商丘。商丘为足太阴牌经的经穴经穴五行属金。而实地商丘处河南东部,为商朝古都。据称商丘乃三商之源,所谓三商,即商人、商业、商品。将商丘封于足太阴脾,而太阴土主信实,唯信土能生真金。言至于此,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由地涌入心头,大家是否愿意就此参上一参呢?
三焦于躯干如此,于四肢如此,个中之真意还真不能不辨上一番。此便是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如斯,三焦又何不如斯乎?!故而若四肢有此三焦,手上亦即有此三焦,实在地说,何处无三焦呢?处处在在皆是三焦!以手而言,手指可视为上焦,手指根部到劳宫穴则为中焦,劳宫穴到掌根便是下焦了。所以,劳宫穴能不能治胃疼呢?当然能!劳宫穴能不能治胸痛呢?也一样能!若按照过去的讲法,我已经说到无可说处了。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自不用再往下看。
循此类推,阳明的下焦问题,在上可取阳溪穴,在下可取解溪穴。阳溪、解溪既代表上,这是以腕踝上(焦)肘膝中(焦)肩胯下(焦)论。以此而论,二溪解决阳明的下焦问题,属于阴阳倒换求同气。换一个角度,当我们将手掌、脚掌立起来(指尖和趾尖朝上),手脚各成一个天地,二溪不就都在下(焦)了吗?!这又变成直接的同气相求了!二溪如此,无穴不是如此。由此便知,为什么《素问》要说“万之大,不可胜数”!实在是不胜数、不胜说,不胜说、不胜数!
下焦少阳的问题,如股骨头坏死造成的疼痛、坐骨神经痛等,在上可选中渚穴,在下可选丘墟穴,而我更喜欢用足临泣。带脉绕腰一周,如果环腰一周都疼的,说明问题在带脉上,可选外关穴或足临泣穴,因为外关、临泣通带脉。
9.任脉、督脉(同气)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长强行于后背正中因此,以腰骶为中心或者肛门周围的不适,可从督脉考虑。会阴区和腰骶区域的症,在上可取后溪穴,在下可选申脉穴。因为后溪、申脉与督脉交会。当然,依据下病上取的总则,直接用本经本气亦可,可取百会或人中(人中学名叫水沟)。尾椎、腰骶、会阴乃至前后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督脉来治,那可不可以从任脉来治呢?一样可以!一方面,任脉循行于上述的部分区域;另一方面,即便不循行于上述的某些区域,如腰骶,那么,前后不也是一对大阴阳吗?病在阳(督)阴(任)治之,是亦不离于规范。任脉在上可选列缺穴,在下可选照海穴。若直用本经本气,则取承浆、廉泉、天突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