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片段来自《精进》P.127
主题:解码的基本规律
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各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为了说明这个基本的规律,我们来想象一只在玩具店里经常能见到的“会说话的小黄鸭”。这只会念儿歌、会讲故事的鸭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1.在孩子眼中,他关心的是“小黄鸭说了什么”,于是他听到的是儿歌、故事。即孩子关心的是最直接的信息。
2.在家长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什么”,首先他们会把它定义为一个玩具(而不是一只鸭子),然后他们可能会对这只鸭子的娱乐性、教育性、安全性、性价比等做出评判。也就是说,家长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
3.在玩具工程师的眼中,他们关心的是“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会思考和设计小黄鸭有哪些功能模块,会想它的电路结构以及声光效果。也就是说,工程师关心的是结构和实现。
因此,简单地说,解码不外乎下面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他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2.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3.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作业】
请根据以上材料,完成如下任务:
- 【做】请在原文中划出本段的重点句和重点词,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
重点句: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个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
重点词:解码、视角、规律、信息、知识、感受、内容、反思、判定、构成、表达
段落大意:第一段: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个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
第二段:从孩子、家长、玩具工程师的视角说明基本规律。
第三段:解码的三个层次。
- 【想】请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给出了一个怎样的方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举例在孩子、家长、玩具工程师眼中看到玩具店里的“会说话的小黄鸭”的反映来解决虽然解码的过程和结果因个人视角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规律可循的问题。
具体步骤是:a、它说了什么?给了我什么感受?(事物本身传达的知识和信息,我接受到的内容以及我对它的认知,带给我的感受)
b、它是什么?对我有什么价值?(对内容的反思,以审视的目光对内容进行评价和定性)
c、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势和构成的洞察,研究内容表达的手法)
- 【想+】根据上述内容,思考作者认为这一方法可以解决问题的理由及该方法的使用条件和可能的场景。(此项为自选加分动作)
作者认为解码的三个层次能解决问题的理由是:a、存在即合理。事物存在的本身是有理由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看到它存在的样子和理由,也即它传达的信息和知识,或者是展示出来的内容是什么。这个过程是表面的,直观的,能够轻易就被看到的。比如小孩子看到“会说话的小黄鸭”,会关注到小黄鸭说了什么。b、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通常都会习惯性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要找出事物的更大的价值是什么?这个多数情况下用在消费者身上。 就像家长在看“会说话的小黄鸭”的时候,关注点明显和小孩子不同,家长关注的程度更深。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家长看问题更现实也更实际。就是“如果我要花钱买它,它能带给我的价值是什么?我能从它的身上得到什么?” c、它的内部是怎么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这个问题的关注者经常是创造这个事物的人,也就是研发者。他们要考虑研发这个事物的投放对象是谁,是否可以被消费者接受,后期又是否可以从市场上收回投入经费。
使用条件和可能的场景:使用条件就是:出现了一个事物,也同时出现了不同群体对它的关注点和认知。可能的场景:不同阶级的人对同一本书的解读(比如:学生、老师、教授、社会人士、目不识丁者对《人生》的解读);不同群体对同一个作文题目的思考(比如2017年高考题目,考生、出题者、老师们对这个题目的解读);不同人对同一部电视剧、电影的解读;等等······
- 【做】请将上述两步的思考结果整理成本片段的I。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作者今天其实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解码的。不同的人因为立场、角色和动机的不同在解码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经常说:“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可被遵循的规律究竟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就像玩具店的橱窗摆放了一只“会说话的小黄鸭”。这时,关注小黄鸭的有三类人:孩子、家长和玩具工程师。他们因为立场、角色和动机的不同在认知这个“会说话的小黄鸭”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想法。既然橱窗的标签写的是“会说话的小黄鸭”,那么,孩子就关心小黄鸭到底说了什么。(“会说话的小黄鸭”这个事物本身传达的信息就是它说了什么)家长关注的是“会说话的小黄鸭”到底是什么?既然被摆在玩具店的橱窗里,那么,首先它一定是个玩具(事物是什么)。既然是玩具,它就一定具有一定的价值(事物的价值)。它是否具有娱乐性?我的孩子拿到它是否会喜欢,是否会被它吸引注意力?它是否耐用,我买回去孩子能玩多久?它是否存在质量隐患?我的孩子玩它不会不安全吧?(家长站在家长的立场为孩子考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投资考虑)。玩具工程师关注的点就又不一样了。“会说话的小黄鸭”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外形如何?是否真的能“说话”?(对造型和机构的洞察)投放到市场以后能否被消费者接受(这个研发是否是成功的)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了,所谓的可遵循的规律其实就是三个方面:a、事物是什么?它传达信息是什么? b、事物的价值是什么? c、它的造型和结构如何?
- 【做】根据你写的I撰写本片段的A1和A2。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早先一段时间看过一部由梁朝伟和汤唯主演的电影《色·戒》。在我还不清楚《色·戒》讲的是什么,也还没看过电影的时候,就因为报道说这部电影因尺度大而被封抢占了第一印象。所以,我就以为《色·戒》就是像他们报道的一样是一部黄片。(一个懵懂无知者的感受)但是,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越是听说电影被禁就越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于是,我就上网查《色·戒》的导演是谁?主演是谁?影片讲的是什么?(探索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被诬陷说是“黄片”?它是否真的被禁了?被禁的理由只是因为“尺度大”吗?尺度真的大吗?有多大呢?但是我又觉得,主演梁朝伟是这么出名的人,他会牺牲自己的名声拍人家口中所谓的“黄片”吗?他是怎么评价《色·戒》的?《色·戒》对他的价值是什么?(演员对价值的解读,对内容的评价)导演是李安,李安为什么要拍《色·戒》?《色·戒》是怎么拍摄的?场地是哪里?服装道具有什么要求?(导演对形势和结构的解读)看完对他们的采访以后,我自己又看了一遍《色·戒》,发现《色·戒》其实讲的就是一段非普通、非传统式进行的爱恋。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一个爱国特工(王佳芝)和一个汉奸(易先生)的畸形式爱情故事。(它要传达的信息)而所谓的“尺度大”不过是为了影片的需要。过度关注它的人显然犯了“只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的错误。影片的价值也许就是本身提供给人们的话题吧。(价值是什么)我也相信,邮电总局对于某些部分的删减亦有他们的考虑因素。而作为观众,我们有自己的观点。也许会被媒体带跑,也许不会,但是我们本身也是“哈姆雷特”啊。
【A2:以后我要怎么做】
目标: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尝试站在不同立场,扮演不同角色,采用“换位思考”的形式来解码它。
训练营结束之后开始尝试拆书,由1-1开始,选取片段和拆解的时候站在拆书家、学习者、观察家三个立场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