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新概念、新工具如雨后春笋进入视野。从辩证的角度看,积极的一面,开拓了眼界和视野,经济和组织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我们掌握的知识、概念、工具需要迭代和更新,这样才与时俱进。从另一面看,各种概念、工具被过度炒作和过度消费,也不好。如同这个专题,今天,您要OKR吗?我不是专家和学者,从好奇和探究的角度,聊聊这个热门词汇。
原谅我一向对新概念的反应有点慢热。人生是个B,装装见高低!第一次听身边同行兴奋讲起OKR。坦诚讲,我有点蒙圈。OKR是个啥东东?凭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人眼球?它给组织管理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它给组织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各种疑惑的问题,在度娘上八卦了下,有一次机会听过专家的课。攻略后,有了朦胧感觉,似懂非懂。
度娘这样介绍OKR(我直接拿来主义)。Objective Key Result(目标关键结果)。貌似是英特尔公司九十年代提出(感兴趣的亲,可以到书店看看众多OKR的书)。后来,被一个牛逼的人(原谅我记不住人名)带到了谷歌等互联网公司。OKR被发扬光大。我不明白,为啥这两年这个词出镜率如此之高?大概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关联吧。
一、MBO、BSC、OKR到底有啥区别
从学习组织管理开始,最先接触的是MBO(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导向驱动,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取得优秀业绩的管理方法。确定工作目标,利用有效的管理办法,确保目标达成和交付结果。BSC(平衡积分卡),我想推行过BSC的同行都知道,它是战略目标分解的管理工具,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基于组织的战略,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并能分解到个业务单元推动和实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说到OKR,我认为它和传统的MBO,本质上是一样。就是目标管理。只不过,聚焦目标和关键结果,OKR更希望通过一个特定的过程,确保关键结果的实现,实现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要有野心和挑战的。我这么粗浅的理解,朋友们,你们如何看待三者关联和区别呢?
二、OKR和KPI有啥区别
绝大多数都熟悉KPI。公司无论大小,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都会有KPI。今天谈OKR,两者到底有啥区别?是不是OKR要取代KPI?什么样的公司适合从之前熟悉的KPI转向OKR? 是否一定要把KPI转向OKR? 为什么要转?如果一定要转,背后思考点是什么?我相信很多朋友会像我一样,有这么多疑惑。人们在热衷谈新概念的今天,是否也需要理性思考到底要什么?为什么要?如何才是最合适?除了热炒,最终生活和职业都要回归到理性层面。
1、KPI和OKR前世今生
(1)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耳熟能详。 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可执行可衡量的工作目标,它是企业绩效管理基础。讲KPI,需要了解一个背景,工业化革命经历一百多年发展,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现在,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很讲究“二八法则”。我参加工作后,听得最多的就是这个法则。诸如20%的工作决定了80%的成效,这20%就是关键工作,高度关注它,放到高优先级对待,完成它,考核它,就可以确保绩效达标。“二八法则”,是KPI实施这么多年的理论基础。朋友们,赞同吗?
(2)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类型更加多元化,商业液态也是差异性。移动互联网经济下,用二八法则,难以解释新经济形态的崛起。人们讲VUCA时代(易变的、不确定的、复杂的、迷糊的经济时代),有专家提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长尾理论”。什么是”长尾理论“?可以问度娘和从专业书籍中学习。总之,“长尾理论”影响下,VUCA的商业环境导致KPI不能很好评估绩效。有时候想想,在唯结果论的今天,考核结果是重要。但考核过程,就不重要吗?使用哪些资源和成本,达到了考核结果,这个不重要吗?于是,就有了OKR的今天。
2、KPI和OKR两者有何区别?
第一:目的不一样
KPI是一种纯粹工作绩效管理工具,目的就是得到一个可衡量的结果。在现实的KPI管理中,结果是重于过程。因为从功利的角度,考核结果和调薪、晋升、发展挂钩。我听一个同行朋友介绍,他去参观谷歌,他问谷歌管理人员,“如果没有KPI,如何衡量员工的工作业绩达到达标,如何保证组织的绩效达标呢”。谷歌管理人员反问到“为什么要用考核结果来衡量员工的绩效呢”。这个反问,代表思维的不同界面。谷歌实践中,OKR不是为了结果,考核靠Peer Review(同事反馈)完成,OKR是为了跟踪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工具。OKR评分,并不作为奖金和晋升,为了让保持全体员工步调一致,为了帮助他人了解项目完成进度。
看到如上信息,会不会瞠目结舌?会不会太高大上?我有种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感觉。等级官僚的组织架构中,利益的获得都得靠考核结果支持。俗话讲,先证明自己的业绩,再讲发展和晋升。基于东方人敏感的职场人际关系和上下级管理,别说360反馈,180反馈能做好,已经很不容易!这种OKR实施,对组织的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自律性,多高要求啊!我没在谷歌工作过,但我的直觉,OKR是有价值的!问题在于,谷歌是优秀的前沿性公司,但不能代表芸芸众生。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
KPI是个体岗位指标,更多的是员工和主管经理之间的约定。KPI不超过6条,要求用SMART方式量化指标,这个过程也是自上而下,KPI内容不需要公开,属于你和老板之间的约定。就像笔者所在的公司,每年1月份,基于年度重要的工作,进行KPI目标设定,和老板沟通达成共识,写进P&DD系统中,除了利益相关者,和其它人没有关系。(绩效和发展对话管理系统)。
但谷歌实践中,OKR不是你和老板的约定!是和同事们的约定!目标不需要遮遮掩掩,力求公开和透明!专家讲到,目标必须要有野心(给自己一个小目标呗)。这个野心目标,可以量化也可以定性。但是,KR需要量化,其形成过程是自下而上。朋友们,是否感觉到强烈的反差哦?
第三:目标内容迥异
依据二八法则,KPI是列出影响业绩的关键20%活动,目标所列的数量强调可达到性;OKR鼓励设定挑战性的目标,一定是有野心目标(潜台词是不够挑战和野心,都不好意思提出)。OKR一般为三到四个挑战目标,每个目标分解为三到四个行动计划。不用担心达不到。理论上,KPI可以打满分或者加分。专家们讲,OKR通常最多只有1分,通在得到0.5-0.8分之间。能拿到0.6分,算是很不错成绩。如果得了1分,说明目标不够挑战。你好意思么?
我一直脑补一个画面。问题在于,我说出了一个极度挑战的野心目标,最终没有达成,或者部分达成,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更糟糕的,说过了就当自己做过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又不是KPI?我不需要对结果负责,也不影响自己的加薪晋升。此刻,你有这样的困惑么?
第四:使用前提不一样
OKR,意味着公司所有人员都在同一个价值观下面做事情,大家行为模式高度趋同和步调一致,管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设定目标,更多的是自下而上提出挑战目标,重目标而不是重考核。天啊,有几个公司可以到这种管理境界?
打个比方,电商运营中考核PV和UV都是一个过程,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度才是王道。HR做招聘中,招聘数量、速度、成本、效率这些可能都是KPI内容,但OKR更看重的是,招聘来的人员优秀率和流失率。这么讲,还是有些道理的哦。
第五:评估频率不一样
如同BSC本质上是战略管理工具,OKR本质上不是考核工具,这点专家反复强调。OKR是为了专注于重要的具备更大价值的工作。考虑外在环境变化的速度,OKR要求以季度为时间单位设定;KPI通常年度或半年度为目标设定。
3、OKR会取代KPI吗?
很难说OKR就一定要取代KPI。首先,两者有明显的不同侧重点;其次,两者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适用范围不同;另外,用什么工具和企业文化、目标导向、业绩衡量标准、管理层成熟度、员工素养有很大关系。工具再先进,也还是个工具,工具不能取代软性的东西。从这点讲,可以保持开放的积极心态学习新工具,没有必要崇拜和盲目照搬。
有的公司实践中,既有KPI管理系统又有OKR的管理体系。坦诚讲,我还不能理解这种考核的复杂性带给管理人员的精力耗费。如果能带来差异化的价值,费心费力也值得。如果只是玩概念,实际没有啥价值,反而增加大量的管理精力,还不如回归本质,把KPI抓好。
4、出现什么样的情况,OKR能适用呢?
核心的转变是理念转变,否则就是换汤不换药,炒作概念。能够做到把考核变为促进业务的发展,把功利性KPI变为大家可以一起群策群力共享的挑战性目标,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心过程。这个时候,OKR可以有土壤生存基础。
管理者不依赖于KPI数据来管理,当企业发展需要做到自下而上的灵活自动自发时候,可考虑OKR,目标明确的过程,没有人会担心对自己不利,也不担心奖金处罚啥。所有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业绩。笔者个人观点,这对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实在太高,感觉现实人的因素,会是障碍!
5、哪些公司,相对适合OKR的发挥?
对于创业型的公司比较有效。对于讲究团队作战的单元比较有效。对于快速变化环境下的公司比较适合。对于看重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的公司比较适合。笔者所在的是稳定生产制造企业,制造型企业如同军队,讲究纪律,讲究执行,讲究效率,讲究绩效。我感觉OKR在我们这种类型的公司,很难运用,仿佛没有必要运用。
最后,笔者强调一点,管理上忌讳趋之若鹜和照搬照抄!我反感未经思考就盲目模仿的情况,反感一股热潮学这学那的例子,最后演变成赶时髦和有面子。到了最后,四不像,反而把自己的优势搞没。适合他家,不一定适合你家!高大上,不一定就好使。土一点,不一定就没价值。
评价管理的根本是“是否有效”!管理不只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艺术,技术与艺术本质的区别在于能否被复制,艺术不能够被复制,唯有适合公司在不同经营阶段需要的管理,才是有效地管理。今天,您还要OKR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