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将朋友圈设置成仅展示最近三天后,总有同学朋友有事没事的问我,“你是屏蔽我了吗?”
难道你们没有看拉到底部的那句话“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吗?
“不啊,不是啊,这个功能是面向全部好友的啦,所有人看我朋友圈都是这样的。”
听到这种解释,他们只好勉强的点点头。
其实吧,我知道很多人会想,为什么你就要使用这种功能呢?既然大家都是朋友,就应该坦诚相见啊。
最近很火的一句话是:你对陌生人可展示十张照片,对我却只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大概我连一个陌生人都比不上吧。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这样想。
Ⅰ
仅对好友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当我知道这个新功能后很兴奋,为了它还更新到了最新版本,并且马上就用上了,还想着,为什么没有仅展示一天的朋友圈这个功能?
我知道,现在微信的朋友圈已经成了很多人去了解别人的一个便捷途径,花个十来分钟把对方这一年的朋友圈看完后大概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似乎通过那些照片、文字、音乐就能了解到了一个人,但你们有问过对方,你想要被了解吗?
很多时候,有人发朋友圈只是单纯的想和你们分享一下喜与怒,或者更加单纯的就只是想记录一下生活和想法而已,就这么简单而已。
我不想让别人真正的了解我 ,即使了解了,也只是了解到一个很表面上的我。
确切的说,我抗议任何带着目的来了解自己的人。
Ⅱ
在简书上有个小伙伴看完了我的文章后就私信问我微信,说喜欢我的文字,想和我做个朋友。
每次有人说喜欢我的文字我就小激动,然后微信当然就很愉快的给了那个小伙伴。
互加好友之后,过了十来分钟才他才主动和我打招呼。
“看完了你最近的朋友圈,感觉你是个心思细腻、阳光开朗的人。”
(那个时候我的朋友圈未设置仅展示最近三天)
心思细腻?
他应该是看到我那些半夜发的矫情的文字而得出的结论。
偶尔吧,在情感上可能是,想得比别人多且乱,但在生活上挺大咧的啊。
阳光开朗?
大概是看到了我最近考试月激励自己好好复习的话吧。
但那时候我所写的其实是我所期望的,考试月里天天背着六七八本专业书和习题册到图书馆,整晚整晚的熬夜,熬得一天比一天凶,经常听到了走廊外面小鸟的凌晨叫声我也未眠。
一种比高三更巨大的压力一直无形的缠在身上,一种前所未有的丧在考试月里生根发芽、攻城占地。
你看到的是我写下的激励,我却只能感受无人所知的丧。
我给我的丧穿上了华丽的衣服,你却当真的以为我过得很好。
Ⅲ
比起一瞬间看懂我,我更加喜欢你们还是做一个只知道我表面的人。
以前总是担心别人不懂自己,害怕无人能理解。
现在却是害怕别人的看懂,那一瞬间的看穿会让人赤裸裸的置于锐利的目光之下,让人窘迫得无处可逃。
我曾在大半夜在朋友圈发过很一大段的矫情到极致的文字。
大半夜,因为那是矫情最易泛滥的时间点。
大半夜,因为很多人都睡了,无人之处才是我。
没想到过了两分钟收到了好几个赞和一条评论,“我懂”。
点赞和评论的人都是关系一般般的朋友(严格上说不上朋友),只都是在比赛和一些组织工作上的认识的。
那个时候,那些点赞和评论对我来说分外刺眼,特别是我懂这两个字。
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下子被一些自认为我懂的无相关人闯进来,只带来了全身心的不安与反感。
看到我懂这两个字,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满心欢喜了。
大道理都懂,可小情绪难控。
我没有回复,没有谢谢,而是删掉了那条朋友圈。
“你为什么删朋友圈?”
“因为这一秒清醒的自己讨厌上一秒矫情的自己。”
其实,这还不是最正确的答案。
因为这一秒清醒的自己害怕别人看到上一秒矫情的自己,害怕别人一瞬间看穿了自己,这才是我的回答。
那时候我就知道,我好像慢慢的不需要太多人懂我了,慢慢的将自己藏起来了。
设置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后,再矫情的东西只要一想到过个三天就没人知道了就安心不少。
过了三天,你们就不能查看以往的记录了,无法通过那些文字来揣测我了。
可能很自私,但这就是我。
Ⅳ
一个人逛校园,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在咖啡屋看书码字,一个人走走又停停。
我想,那些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的人大概都像我一样孤独吧。
不想被人了解,不喜欢被揣测,害怕别人的看懂,这样的人能不孤独吗?
有些孤独的人更加需要爱与被爱,但还有些孤独的人反而更加喜欢一个人的自由,享受一个人世界里的热闹。
我们反感刻意的走近与了解,所以仅展示最近三天朋友圈成了我们的保护,保护着我们或荣或辱的过去,保护着最深处里最真实的自己。
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我不用再担心某人费尽心思的翻遍我的整个朋友圈,对自己下定义,不用再担心以前一下子涌上心头的矫情被别人看穿。
这就是我们,明明很孤独又怕被看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