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老板晒出其90后员工的奇葩请假条:身患急性拖延症,冬天起不来,需要请假休息一个月。难道拖延症也是病?
拖延症,就是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拖延症没有病重到要住精神病院,也没轻到无关痛痒,轻重刚好,于是被全国人民广为传播,成为最喜闻乐见的心理疾病。
根据北京晚报、中国社科院、新华网等多家机构研究发现,在中国,拖延症患者以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居多,80%以上的大学生存在拖延症,86%的职场人士称自己有拖延症。
同样在国外,一项美国和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普通人中有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如果按此推论,全球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你是这十亿分之一吗?《你有拖延症吗?续篇》中TED演讲者Tim Urban先生用诙谐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来分享贴近你我生活的拖延症“病症”。
他举了一个在校园中常见的例子:完成论文的进度。
刚开始,大家都会规划论文进度,条理清晰,前期慢一点,后期逐步增多。
然而现实是,deadline(截止日期)才是第一生产力。通常大家都会在最后几天,通宵完成论文。
这是因为拖延症患者与非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有所不同。
在拖延症患者脑子里面,除了“理性决策”之外,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这只“猴子”会干扰“理性决策”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可能会有42%的拖延症患者就被及时行乐的“猴子”带去刷个朋友圈、逛逛网店或者组队玩个荒野逃生。
但是他们真正的快乐吗?其实大部分拖延症患者的心里是充满内疚、恐惧、焦虑和自我憎恨的,更严重者还会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于是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声音告诫大家,要做计划,利用好每一分钟,不要让拖延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拖延症并不可怕
难道拖延症真的那么恐怖吗?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
Adam Grant先生道出了不同以往的观点,他是个提前症患者。通过对比,他认为有拖延症的人可以被称为有能力改变世界的创新者们。
对于生产力来说,拖延症可能是个恶习,但对于创新来说,它是一种美德。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原创者们(比如画家,作者,电影人等),其实,大多数都是拖延症患者。
比如达芬奇,他在蒙娜丽莎这幅画上,断断续续工作了16年。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人是拖延症还是在创新?
1、拔尖的佼佼者,往往不是零拖延者,而是中度拖延者。
Adam Grant先生把拖延症患者分成三类:零拖延者(总是立刻行动),中度拖延者(总是先把任务拖一阵子,再去行动),以及慢性拖延者(拖到不得不做)。
零拖延者总是焦虑任务的完成程度,并不会进行过多的思考。
慢性拖延症总是贪图玩乐,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思考任何新的主意。
只有中度拖延者当了解任务后,拖延可以促使他有时间去发散思维,以非线性的方式去思考,得到意外的跳跃。
后经过实验证实,中度拖延症的确比其他两个群体的创新性增加了16%,就像亚伦·索金说的,“你把它叫做拖延,我把它叫做思考。”
于是就有了,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途中去研究了光学,使他改变了描绘光亮的方法,最终让他成为了伟大的画家。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也是前一夜凌晨三点爬起来重新写的,直到上台前他的演讲稿还未完成,著名语句“I have a dream”也并没有在演讲稿中,都是马丁路德金一直思考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有时候,“中度拖延症”在商业规则中也十分适用。
据了解,先行者失败的几率是47%,而改进者只有8%。Facebook创建于Mysapce和Friendster之后,Google也是在Yahoo之后等待了多年。
再看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无一例外都可以在国外找到先行者的身躯,创新者因为改善了其他人的点子,就要比开拓全新格局的开创者容易的多。
同样在电视媒介领域,《歌手》、《爸爸去哪儿》、《中国新声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节目模式,然后进行本土化的综艺节目,火爆的效果往往十分惊人。
2、最开始的草稿总是垃圾
创新者们总是表面上很自信,但背后也像其他人一样,感到怀疑和害怕。
只不过创新者们并不是怀疑自己,而是怀疑自己的主意。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什么也没做。如果对开始的想法不满意,这就会激励你去测试、去实验、去改善。
“最开始的设计都是草稿,我只是还没有做完。” 有一个编剧,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得不到认可和突破,她开始怀疑,过去的每一版剧本中,主角都是一个邪恶的皇后,难道方向搞错了。于是她把反面人物重新改写成了一个被折磨的英雄,结果《冰雪奇缘》成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
当你产生怀疑这个想法的时候,也不要轻易放弃它,拖一拖。经过反复的思考,在提供大量的新思路、新想法,也许就会有实现完美的结局。
为什么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是古典音乐界的大拿?并不是因为他们凭借一曲成名,而是他们做出了大量的曲子,才能出一些杰作。
既然拖延、怀疑和害怕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具备的,迅速开始、慢慢完成,可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那么拖延就真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了。
拖延可以被利用
说到“要不要戒掉拖延症”这个话题,首先要分清楚,你的拖延症是拖延还是懒?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研究权威之一,他有个广为接受的“拖延公式”:U=EV/ID,确定了跟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拖延最有关系的4个因素: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
更多时候,“懒”人们可能是自得其乐的。另外,拖延的原因绝不限于“懒”,情绪问题、分心问题以及延迟问题,都可能引发拖延。
所以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判定“什么拖延症?不过是懒”的说法,是武断生硬的。
如果你不是懒而是拖延,那恭喜你!离大师又进一步。
如果你还是个中度拖延症患,懂得在适度拖延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那更要恭喜你!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大师。
想想伟大的苹果教主“乔布斯”,他除了创造出IPhone这样的神机,苹果公司的发布会也成为独树一帜的经典。
在《乔布斯传》这本书里,作者就提到,其实直到发布会前的最后一秒,乔布斯的PPT仍未定稿。
硅谷出身的“特斯拉”向来也是以“拖延症”著称,旗下首款中大型SUV Model X的上市日期比预期晚了18个月。
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在拖延的时候,用了足够的时间去想象,这样的“拖延”更能激发创造性,创新性。
这么看来,拖延症对于创新者来说是有好处的,有了目标之后,可以多思考无限可能,可以多完善各种不足。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创新者,无妨放慢一点脚步,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名扬天下的大师级人物。
顺便问一句,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手头还拖着一堆事呢?
参考文献:
[1]A.Dan,K.Wertenbroch.Procrastination,deadlines,and performance:self-control by precommitm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13 (3) :219
[2]CA.Wolters.Understanding procrastina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 (95) :179-187
[3]于涵宇,李释然,沈玉婷.我国大学生群体拖延症现状探析[J].教育界.2013 (12) :19-20
[4]王开拓,王契.研究生的困扰——拖延症[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6) :62-63
[5]于滢.新常态下大学生“拖延症”的心理动因与应对探析[J].亚太教育.2015 (18) :240-240
[6]田玲,秦榛,付芮.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及对策实证调查研究[J].江苏商论.2017 (30) :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