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句话:“家长要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具体如何做到呢?
要给孩子高质量的爱,首先要避免以下几种做法。
01 不要欺骗孩子
说到欺骗,有的家长说我怎么可能会欺骗孩子呢,我从来都不骗孩子。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
我在医院带孩子打针的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家长说:打针一点也不疼,马上就好了。
打针真的一点也不疼吗?非也。
打针当然是有一点疼的,但是家长有的时候怕孩子害怕,所以这么说。这样当孩子真的打针的时候,孩子感觉到很疼,下次打针就会特别的恐怖。
那遇到孩子打针应该怎么办呢?
给孩子实事求是的说,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东西。
尹建莉老师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到他的孩子圆圆打针的事情,孩子一岁八个月,她真实的告诉孩子:“打针有点疼,不过疼的不厉害,就像你那天做小凳子不小心摔个屁股墩一样。”
当孩子心里还有顾虑和紧张的时候,她又给孩子打气说:“妈妈觉得人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
他的话给了孩子鼓舞,让他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孩子退路,让他觉得想哭也没事。
同时说话时的表情又是轻松愉悦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很简单的事儿。
这种态度让孩子坦然了很多,打针的时候孩子也不会浑身绷得紧紧的,也能很配合医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要成受一些痛苦,家长要注意一下几个原则:
1、平静自如,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家长首先一点焦虑,孩子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
2、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去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3、对于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如果欺骗孩子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绝对不可以再上第2次。孩子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了一次萌发的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4、激发孩子的勇气。孩子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理的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出“不坚强”感到羞愧。
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来抓你”或“吃了药就给你买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糕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于他们的道德发育。
孩子应该从小学会理性面对一些困难和痛苦,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02 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他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例如有的大人看小女孩极喜欢他的布娃娃,就把布娃娃藏起来,说丢了货被别人拿走了,急的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来。
大人觉得这很好玩儿,以为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鼻子,一笑就没事儿了。
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他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有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孩子来说是大事。
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应该牢记: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03 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如果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重于自己的理性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比如孩子在走路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桌子绊倒了,孩子哇哇大哭。
有的家长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打肇事者,责怪他碰疼了孩子,做出报仇的样子。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他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有的大人觉得孩子碰了桌子,桌子不懂得疼,我也没教孩子打人啊。
但实际上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和对一个人说话是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是一样。
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孩子小的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经常发生,这个时候要教孩子善待对方。
假如小板凳碰疼他了,要安慰孩子“一会儿就不疼了”,当孩子感受好一点,再带着他给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一会儿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情,要互相体谅。
这些都是能给好孩子高质量爱的一些方法,你做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