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差点和两个女侠斗起来,刚一交锋,我就停下来了。
因为,她们拿着“我有钱我快乐”的枪,而我抓的是“钱还是精神更能让人快乐”的剑,两码事,很明显这根本没法打。
“我有钱我快乐”是普世真理。
中国人的论据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一分钱打倒一个英雄汉”“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万万不能。”
外国名人马克思说“爱情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
要讨论“钱还是精神更能让人快乐”就复杂了,这是类似“快乐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问题,难度达到哲学基本问题的级别。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必须有物质才能产生精神映射,作为唯物主义者,只好承认钱是基础,“有钱就快乐”先下一城。
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现代物理学的弦论,揭示了貌似“坚实”的物质世界是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科学界中,有人已开始将人的思维也归为物质。如此一来,“我快乐就快乐”找到了物质基础,快乐可以源于精神是真实存在,“精神能让人快乐”扳回一局,打成平手。
理论是枯燥的,还有更接地气的论法。
裴多菲总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比钱更重要的事多了去。
如果说身体健康,又有爱情和自由了,是不是轮到钱能令人快乐了?有人认为钱还得靠后。
哥德指出“如果您失去金钱,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 如果您失去了勇气,失去一切。”
丰子恺把人的生活分作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过物质生活,第二层是过精神生活,最高的层次是过灵魂生活。
作为善于思考的过来人,他们的总结不是很有道理?金钱属于物质层面,朋友有情感的投入属于精神层面,勇气之类则是骨子里的东西自然算灵魂层面。哥德和丰子恺的表述虽不同,但拆解一下也还能靠得上。
三个层次,对应三种享受。物质层面的快乐略显单薄,难以做到持续不断;精神层面的快乐则浓厚得多,且因发自内心,可如泉眼汩汩不息;灵魂层面是更高的精神。
先说物质。《老夫子》漫画里有一幅“骑单车时,羡慕摩托车,有了摩托,期望大摩托,有了大摩托,想要超级大的摩托车。画得很传神。每次占有物质时,人肯定是快乐的,但是,很快就会陷入时间更长的不满足的过渡期,甚至容易导致郁闷,这就是物质生活的特点。剁手党的心态或许就是这么形成的?
如果你说“不!我的物质追求是有‘度’的,我有辆汽车很快乐了,不会追求豪华车。”如果这说法成立,不会出现新的度,那么你也应该满足当下的状态,否则都说服不了自己。
每月真给你额外的2万元钱,也仅仅是将你的追求基础抬高了而已,不解决精神问题,新的不满意总会更快地如影随形。
再说精神。有些人也买东西,但如果他们的“玩物”成为爱好时,比如,喜欢文物,不停地把玩,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工艺、历史等,这就上升到精神层面了。物质化成了精神的追求和共鸣,能给人持续的快乐。相同的还有养狗、养花、养鱼,喜欢文学艺术的……还有另外一种类型,有些人已经富可敌国,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创造财富,这是不是说明金钱给他们巨大的快乐呢?我看其实不然,他们不断努力大多与钱无关,是责任、荣誉、追求等在推动他们,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
精神互动和创造是内生的、原发的,能摆脱物质依赖产生快乐。所以,从快乐产生的条件、难易度看,从快乐的程度和持久性看,物质均不如精神。
有研究发现,富裕程度并不和快乐程度成正比,一些物质欠发达地区人群的快乐程度却更高。就像我们觉得物质缺乏的童年更快乐,因为那时的需求更少,攀比更少。
科学家在研究抑郁症时发现,刺激患抑郁症小白鼠的快乐记忆区,让它自发回忆过去的快乐,能延长它再次抑郁的时间。
很多名人要名有名,要钱有钱,却抑郁得活不下去。上述都说明,在快乐这件事上,物质敌不过精神。
所以,我看精神愉快才是快乐之根本,如果不设法从物质追求跃层到精神追求,快乐总是有限。
等一等,你上面不是说精神也是物质吗?是,即使如此,金钱这个坚实的物质在令人快乐的作用上,还是干不过精神这个虚幻的物质,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