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教学主题分析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想信念,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这个单元选编的文本来看,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而“综合性学习”,从内容整合程度上属于“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
(一)人文主题的进阶
从人文主题的进阶来看,从四上的家国情怀到六上的理想信念,围绕着家国情怀这个主题,不断拓展着家国情怀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家国情怀的内涵。
(二)语文要素的进阶
从语文要素的进阶来看,关于细节的描写和查阅资料的要素呈现渐进式发展,在六下第四单元再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三)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四篇课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四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古诗、散文、演讲稿、记叙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同文体的课文对要素的关注点也各有侧重。
综合性学习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展开,与单元主题理想和信念密切相关,能加深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体验。
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围绕人文主题理想和信念编排了三句古诗,还呈现了外貌神态描写的三句话,旨在让学生体会外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整个单元内容围绕人文主题和两个语文要素,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进行编排,旨在实现综合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读过本单元课文后,能够借助已有经验,初步感受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从语文要素上看,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但是缺少对资料运用的针对性,学生体会人物品质不够全面、准确。而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会出现脱离语言文字贴标签的现象。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课文教学目标
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民服务》的第2~3自然段。默写《竹石》。(重点)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革命文化教育。(难点)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难点)
(二)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阅读“阅读材料”,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重点)
2.能搜集、研读红色诗词,和同学合作制作一本诗集。(重点)
3.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和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难点)
(三)语文园地教学目标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难点)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4.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重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是为了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查阅资料,又是服务于加深对课文理解及对人物品质的理解。而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则是引导学生在受到先辈高尚品质的感染和启迪后,内化为自身的信念,立下远大理想。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也指向这一点。因此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是聚焦于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的。也就是要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1.革命先辈的精神品质值得继承和发扬。2.表达方法服务于表达意图。
五、单元教学规划
六、《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1943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忆”作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点明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第2~7自然段交代了父亲被捕前的情况:写了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第8~18自然段叙述了父亲被捕的过程:写了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第19~29自然段记叙了作者看到的庭审过程: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第30~33自然段写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反映了父亲遇难给家人带来的沉重打击,又呼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本文突出的表达特点是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客观、立体地塑造了一位英雄父亲的形象。如,被捕前,作者刻画了父亲的语言——“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又如,被捕时,父亲临危不惧的举动——“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展现了革命者的沉着镇定。被捕后的庭审,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极其克制的语言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父亲的神态——“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通过描述父亲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又望了望我们”,写出了父亲内心深处对家人的不舍。女儿将父亲的这一“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写出了这一刻女儿与父亲的心灵相通。
本文另一个表达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丰满的革命者形象。一是与自己的前后对比。被捕前,一向耐心回答“我”问题的父亲,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父亲离开北京,而父亲却坚定地拒绝,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父亲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三是与敌人对比。被捕时,在反动派凶恶粗暴的言行下,父亲始终保持沉稳严峻的态度;法官怒气冲冲,父亲却安定沉着,在正反面人物形象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本文第三个表达特点是前后照应。如,第2自然段中写道“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在第6自然段中写了“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又如,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重点)
3.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重点)
4.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难点)
5.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了解创作背景、主要人物及作者。
任务一:字词句段,反复诵读。
1.一起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音字词反复读,遇到不会读的举手示意。
2.一起读词语。
埋头 幼稚 军阀 含糊 避免 皮靴
局势 严峻 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残暴 匪徒 法庭 占据 执行
暂时 宪兵 侦探 瞅了瞅 瞪着眼睛
旧棉袍 绑起来 啃窝窝头 押下去 哼
(1)自由朗读。
(2)合作接读。
(3)全班齐读。
3.一起积累反义词。
慈祥—凶残 耐心—急躁 含糊—清晰
严峻—轻松 沉着—慌乱 粗暴—温柔
(1)同桌互读记一记。
任务二:同步训练,当堂达标。
1.一起写作业。
(1)完成《写字》第24、25页的描红和抄写词语。
(2)快速完成同步练习册第56页第一、二题。
任务三:诵读句段,梳理内容。
1.一起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并思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情?
(2)完成曲线图内容。
(3)汇报学习情况。
2.一起概括内容。
(1)同桌互说主要内容。
(2)汇报学习成果。
(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并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重点)
2.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难点)
3.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难点)
教学过程
一起复习。
出示曲线图回顾上节课内容。
任务一:品读赏析,感悟人物。
活动一:合作探究,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和同桌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你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习提示:
关注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自主圈画、批注,同桌交流。
活动二:研读人物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研读“被捕前”。
1.出示句子: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1)齐读句子。
(2)引导抓住“待了一会”“才回答”“知道什么”来理解人物。
(3)引导通过李大钊的语言理解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女儿。
2.学习第六自然段,思考:被捕前的情况是怎样的?
(1)齐读,引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2)抓住“坚决”体会李大钊对革命坚定不移的决心。
(3)抓住“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体会在形势险恶、处境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内心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研读“被捕时”。
1.学习第8—11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抓住“不慌不忙”体会李大钊的沉着冷静。
(3)出示补充资料,自由读,了解李大钊被捕情况。
研读“被审时”。
1.学习第20—23自然段。
(1)齐读段落思考:李大钊被捕后遭遇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2)引导抓住李大钊的外貌和神态的描写来体会李大钊的崇高革命精神。
(3)自由读补充资料,了解李大钊被捕后的遭遇。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他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敌人又采用利诱的办法,许以他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4)引读单元导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再读段落思考:李大钊为什么在被审时“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齐读段落。
(2)引导从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体会李大钊爱护家人、勇于担当的品质。
活动三:说一说你对李大钊的认识。
(1)通过学习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先生?请和同桌说一说。
一位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伟大革命者。
一位对孩子慈爱,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和力量的慈父。
任务二:再读文本,习得写法。
活动一:再读课文,掌握表达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除了运用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这一表达特点之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特点?和前后桌说一说。
2.首尾呼应写法。
(1)出示课文开头和结尾齐读。
(2)引导写法——首尾呼应。
(3)找一找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读一读。
(4)引导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3.对比手法。
(1)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
(2)出示文中的对比之处读一读。
任务三:同步训练,当堂达标。
1.完成同步练习册第57页第一题。
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先辈的革命事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