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半的培训,张文质老师留给我的印象,不是想象中知名专家的那般神秘莫测,倒像在书桌上摊开的一本厚厚的书,深邃而不失亲近,就在眼前,随时读都自然自在,无论深品或者浅阅,都感到醇厚陶醉,余味无穷。
张文质老师的讲述,与其说是专题讲座,倒不如说是他引着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成长故事,然后在故事里,共同品味教育的常识。就像拉家常。讲台上没有台阶,我们也不需要长久地仰视。
在今天的课上,张文质老师说,教育写作一定要找到属于个人的词语、句式和语调。那他的言语秘诀又在哪里呢?我很好奇,想从他的讲述中寻求范本。
——质朴,准确,生动。娓娓道来,平缓中流淌着非凡的智慧,温和中蕴含着透彻的洞察。话语间的的宽厚与包容,让人觉得只需要慢慢地品味,思考,并不强求听课者立即的附和与认同。有同伴说:他只是在帮我们唤醒。
诚然,对教师而言,教育写作应当成为一种职业使命。张文质老师的种种言说,都是尽其所能在帮助我们唤醒内心深处的渴求,消除恐惧,汲取力量。他成就众多的教育人,也在成就自己。
培训第一天,就看到组长蒋铭国老师的衣服上,清晰地印着“教育行走”的字样,于是向他请教。在他眉飞色舞的介绍里,那场教育人自由分享的狂欢宛若眼前,不禁让我心驰神往。
于是,一个疑惑开始在心头萦绕:这是一次怎样的培训,能够让这么多的教育同仁在本该休闲的国庆长假里,自掏腰包,千里迢迢地赶来相聚?是张文质老师、孙明霞老师、钟杰老师的个人魅力吗?是来寻求教育写作的灵丹妙药吗?是来搭建自我超越的人生阶梯吗?肯定都是,又不仅仅是。因为竟然还有跑来蹭课的,因为还有近十年的追随者。
应该还有平视的力量。我想。
三位老师的精彩讲述,数次学员们的上台分享,彼此间多种形式的互动,都成为一种相互成就的平视。在平视中,每个同伴的名字都会被记住,每个学员的发言都会有呼应。无论是否对教育写作有着丰富的经历,是否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都在平视中汲取到负笈前行的勇气,寻求到生命成长的途径。
反观自己,作为教育人,曾有无数次、将来还会有很多次站在讲台上的机会。无论面对的是孩子还是年轻的同伴们,我有多少回是以平视的目光看往台下?又有多少回是在传递着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能量?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没有谁能在孩子面前拥有不变的话语权,为人父母是这样,为人师表也是这样。唯有在相互成就的人生旅途中,彼此平视,彼此尊重,才会走进彼此的心灵深处。
上午,张文质老师的讲述结束时,主持人孙明霞老师总结说,形成自己的写作语调,最重要的是立场。这句话套用过来,似乎就是这次培训能如此迷人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