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四):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反对的那个人。
作为历史上枭雄中颇具实力的雄主,袁世凯的庙堂之术自然少不了识人、用人之道,而麾下的“九才人、十策士、十五大将”更是与袁世凯一样,荣辱浮沉一生纷纭,盖棺百年尚难定论。其中最具波澜诡谲的莫过于“九才人”中的“奇才”赵秉均。
作为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孤儿,赵秉钧曾经是一个无名之人,他给自己起名和定下生日。生日定为正月初一,姓取百家姓之首的“赵”姓,名为帝王脚下第一人的“秉钧”,所以仅赵秉钧三个字就已非同凡响。
早年追随晚清悍将左宗棠戎马边疆,屡建殊勋。但也满身战伤,曾受伤后在戈壁滩的风雪中掩埋3天而得以幸存,堪称惊奇。其后得到袁世凯的赏识而在北洋军中平步青云。庚子大乱之后,就任天下第一总督的袁世凯更是有意提携赵秉钧,而出身草莽,因“长于缉捕”而颇具声名的赵秉钧不负所望,坐镇京畿门户保定,任巡警总督,钻研书籍学识用于当地实践,并且成绩斐然,大开近代巡警制度之先河。
而赵秉钧深得袁世凯的厚爱,在清廷退位之事上自然卖力讨好。面对哭啼拖延的隆裕太后以及反对的清朝贵胄,一句“将有不可测之事”逼的隆裕太后最终顺从。这一切,是出于对袁世凯的忠心,然而其后那场至今仍扑朔迷离的百年悬案,是否又是其对袁世凯的知恩图报众说纷纭。但是即使如此,作为善于揣度上意的赵秉钧,是否最终又弄巧成拙。
宋教仁被刺,是袁世凯不能回避的一桩悬案。但在袁世凯之子袁克文的回忆中,袁世凯曾有:“我虽不杀遁初,遁初亦因为我而见杀,怎么辩呢!”的叹惋。而赵秉钧作为袁世凯心腹,又是袁世凯扶持的宋教仁上位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各式风言风语之下,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赵秉钧是否有争位之心而刺杀宋教仁只能付诸于人心的揣度。
但是放在当时群雄竞逐的时代背景下,宋教仁树敌颇多,不仅仅只是北洋一系,陈其美等庙堂大佬依然有操戈相向的嫌疑,但是与此案相关联的武士英、应桂馨等均是不明不白地死了,最后,赵秉钧也死了,而身后的风声,也有赵秉钧之死是因袁世凯灭口之因,甚至被后人添枝加叶地勾勒出“七窍流血、中毒而亡”的情景,但在其孙赵纯佑的信件中,赵秉钧仅仅是中风不治。
当袁世凯一步步成为自己所反对的那个人,曾经的一代奇才,赵秉钧似乎也有可能成为自己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宋教仁被刺的真凶,似乎真的就成了百年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