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小雪日又跟随户外众神踏远巡山。曾经的漫山碧透,霜林尽染,如今早已被秋风收拾干净,到处是枯枝败叶的瑟瑟哀鸣。偶尔一只鸟雀从脚下的衰草丛里,惊起掠翅慌慌张张的飞向高远的天空,才惶恐不安于我们的打扰。朗公寨遥遥的矗立在前方了。山友指给我看那一块大石头,恰如一位坐禅的和尚,那便是灵岩寺的创始人朗公了。山石边上的那棵树,相传就是朗公的锡杖变化而成。《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朗公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灵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也,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归于此”。明代王世贞诗赞曰:“朗公一片石,礼拜无寒暑。弹指千偈终,低头竟何语。” 有朗公镇守的灵岩圣地,百姓生活必然代代盛世安稳。
沿着羊肠小径,攀爬过几处陡崖巉岩,走绕右绕,很快就来到了灵岩寺一线天。两面峭壁对峙中间仅容一人通过。顶上有一块巨石悬在半空。果然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白云洞里梵音袅袅,仿佛是地壳深处的回响。听闻洞深十多米,早年这里一定有僧人常驻修行。转过灵岩方山,沿着一道长而陡峭的山谷攀缘而上,一路奇绝险峻,手脚并用,来到山顶,豁然开朗的视线里,脚下站立的山巅,竟然是三面刀削斧砍一般的绝壁顶垒。不远处一长条如刀片一般的山脉绵延伸向远方,转过身另一个方向几座山突兀的向天空伸展,“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四五成峰”。很像西老泉的三媳妇山。但他们不是。与他们擦肩而过,起起伏伏跨越十几个山头后,五老神躲在一片相对低矮的山坳里,怡然自乐。所谓的五老神,就是五座山崖紧凑在一起,各种又突兀壁立,很像五位老爷子凑在一起闲聊。脚下的路崎岖狭窄,两边都有垂直的悬崖,战战兢兢攀伏而过,只是看几位大神勇敢的攀爬上山崖绝顶,我心犹寒。
为了赶上四点半的公交车,我们几位先行军一路马不停蹄,照片都没顾得上拍几张,就连滚带爬的跟在开路先锋的大长腿后面。一路跌跌撞撞,最终很宽裕的来到了公交站。轨迹告知今天的行程是19.19公里,步数达到三万六千多步。
叶落随秋尽,冬阳照山梁。平凡的日子被一个个节气稳稳接住。今日小雪,天却暖身暖心。人心的孤独,一年年被山野四季抚慰着。久而久之,这反而更加剧了我们精神上的依赖。也许和年龄有关,我越来越喜欢到旷野中去,走一走那崎岖的山径,望一望那巍峨的山峰,看一看那沟沟壑壑错落的农田屋舍,摸一摸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木,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草木本心穿越四季,碾过暖寒交替的岁月,熔铸起我心中久违的感动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