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不认识你,但我知道,如果你打开这篇文章,那么你一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
你还没有屈服于周围环境给你的压力,你是一个想要创造自己未来的人。
你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即使你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子。
在中学时代,我们钻研课本,相信唯有知识才能带来经济和职业上的回报。
大学校园是培养技能的最佳场所,而这些技能将影响你的一生。
这些技能一部分源于课堂,但是更多则是来自课堂外的收获,领导力尤其是如此。
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在我们真正的踏入社会之前,大学是预备阶段,你的经历甚至可以决定你起跑的第一步有多远。
很多人给我们建议:你应该怎么样,你要锻炼哪些能力,你需要做哪些事情。
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开头和结尾,过程不过寥寥数语。
领袖是一个很难扮演的角色,因为你需要去改变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就算有人不理解甚至误读,我依然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留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不想违背自己的性格?
你这是在偷懒
有领导力的人是避免不了要和别人交流的。
当你看到和你差不多的年龄,差不多的教育背景,差不多的知识储备的人,可以毫不怯场的在众人中间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你却因为内向的性格永远不敢站在众人瞩目的位置?
不,你可能对内向有一点点误解!
内向本就不是什么坏性格,人人都外向的环境并不好过。
坚持内向的前提是你得过的快乐、活的洒脱。
否则,内向不过是你偷懒的一个借口,因为你从来没有也不敢于尝试改变。
也许你本身是个五角星,然后用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棱角隐藏起来只让人看到圆形的部分,这才是最悲哀的。
不爱社交不是重点,重点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用别人可理解的语言和可接受的态度表达出来,同时有承受他人负面反馈而持续交流的心理素质。
一些虽然内向话少不爱广交的人,但是态度诚恳,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反馈即使不同意也能保持沟通顺畅。
这样的人若再有一两项专长,会比话多爱交际的人还受尊重。
对内向性格否定的不是不擅社交、表达能力差等性格特点,而是你这个人存在的价值。
马薇薇作为《奇葩说》里的奇葩之王,语言犀利毒辣,句句点中要穴。
可她私下里朋友少,话也不多,尽可能地避免社交。
若长时间曝露在公众场合,她会需要一段时间宅在家里,她称之为补充“宅值”。
“宝岛辩魂”黄执中说自己在高中之前,没有跟人说过话。
他第一次跟人说话是在辩论场上,他发现原来辩论对他来说,是一件比聊天还要简单得多的事情。
只要专注在一个焦点上,内向的人就可以侃侃而谈。
相声界于谦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说,他也是属于内向型。
在台上展现完自己的表演欲,到了台下就是观察生活、吸取素材的过程,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想,而不是在说。
内向的人说话,其实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内向的人最大的噩梦,就是和一个不太熟的人一起,然后:
“今天很开心,我要坐地铁回去了。”
“哎你坐几号线啊?”
“……二号线吧”
“哇,我也是哦!”
靠,要命了,快让时光倒流,我要重来一遍!
内向的人,比较敏感、害羞,内心戏多,但这同时也带来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深度思考,这都是领导力的必备素质!
很多人认为自己内向,是因为除了内向、活泼这两个性格,好像没有其它的性格可以描述自己了。
但你可能是“混合型”人格,喜欢独来独往只是你的防御方式,但也有独特的聪明才智。
这一类型中的强者,往往也是工作中的强者和骨干力量,只是你懒于突破自己的另一面。
初一的时候,我大概13岁,十几年来,我一直非常内向,不和别人打交道,没有存在感。
认识我的人只是我的同桌(前后左右),以至于初中的同桌向他的朋友(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打听我的八卦,人家压根不记得班里有我这个人。
初一因为自己的考试成绩+男性化的名字,当选班干,班主任在第一节班会课的时候,让几个她选出来的班干站起来给大家认识一下。
我站起来的时候,老师显得很吃惊:“啊,是个女生啊?”
全班哄堂大笑,我真的很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小学除了每天起立时候那句老师好,从来没有和老师多说过一句话的我,更没有勇气再找老师辞去班干的职位。
没想到,我每天被迫营业,查卫生、查到课率,通知班级事务,节假日组织活动,经常和班级、年级的人交流。
从在几个人面前说话都会脸红心跳到可以在全班人面前镇定自若的表达观点。
我不是在违背自我,只是我没有再继续选择逃避新事物,我觉得我比以前更快乐,疯狂的跑,大声的笑,跌跌撞撞也不再怕摔倒。
你从不冒险,从不成长,从不应对处境做出反应,那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
不要以内向作为借口,发现目前的你是谁,并想清楚你想成为或羡慕的样子,然后慢慢做出改变。
抓住机遇
先行动后思考
身边的人都会告诉你,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那就需要学会自省反思。
这些建议很好,但是这只会在改变后期起到作用,而一开始你必须要先有一些新的经历,不然你所反思的结果只会停留在过去。
你的思维方式铸就了你今天的样子,这样的思维方式却并不能让你变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锻炼领导力,就要先行动起来,而不是闷头自省。
在大学,有很多可以锻炼领导力的职位,大到学生会主席,小到宿舍寝室长。
当我们刚进入大学,摆脱高中时期的学习压力,每一个小职位都会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
而你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以一种重在参与的心态就好。
进入大学前的那个假期,我已经想好了要竞选班干,竞选目标是班级小班长。
当然,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向唯一一个上大学的表哥请教了一下。
所以我提前去学校,并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军训期间,学生会的面试、班干竞选都是在那几天,突然接触这么多新信息,让我们有点手忙脚乱。
辅导员是个很按照规矩办事的人,竞选班干也根据流程来:提交申请书—竞选演讲—同学投票—面试—适用一个月—确定班干。
看过小火柴自我介绍的朋友们可能知道,我是个工科女,我们每个班只有4个女生。
当时有三个人竞选班长,其中一个没来得及写申请书,所以错过了机会。
另外一个男生后来跟我说,他当时在男生宿舍拉票,很多人同意给他投票,可没想到最终我的票比他多。
也许是因为女生太少,好奇心作祟吧,毕竟票数只是一个参考,不是结果。
投票结束后还有几天的时间才面试,也就是这几天,我被上了大学第一课。
那个时候QQ还有悄悄话功能,可以匿名给别人私发消息。
一天晚上我整理好班级文件,刚要入睡,收到了一条匿名悄悄话。
骂的很难听,那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有人用那么恶劣的语言骂我。
自我感觉心理素质良好的我,看到第一眼就哭了,真的忍不住,哭得很凶。
即使到现在,我仍然不知道骂我的人是谁,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是我们班的某个男生,而且是因为我竞选班长这件事才骂我。
那几天,我确实犹豫过,我是否要继续下去,产生了自我怀疑。
第二天和一个男生在教室整理文件,他跟我说竞选班长这件事情上,确实有一些男生不服气。
他们在背地里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只是因为女生太少,凭什么让一个女生来管理这么多男生。
这位同学还暗示我女生竞选团支书比较合适,建议我可以换一个方向。
开学前,我向一个直系学长问过很多问题,他也是我所加入的学生会部门主任,我问他在我们这个男多女少的专业里我申请一个小班长真的不合适吗?
他有一点点犹豫,不过最终还是觉得女生更适合团支书的职位。
也许我只是想得到能鼓励我的一句话吧,答案有点失望。
我也并非一定要当选上班长,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即使没有选上,至少我为之努力过,没有遗憾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最终“我是女生”这个理由并没有说服我,我没有放弃,也没有改变目标。
相反,鄙视那些仅仅因为性别不服我,自己又不敢参与竞选也不敢提出反对只在背后嚼舌根的人。
那段悄悄话,我过了两个星期才把它删掉,因为再看到那句话的时候,内心终于毫无波动了。
没想到进入大学的第一课竟是提升心理素质课。
当我决定申请班长的时候,遇到机会就去行动了,我没有思考到底要如何做好它。
当你在那个位置的时候,才会慢慢思考如何把每一次的任务高效地完成,自省是否有不够好的地方。
传统的领导力培训或辅导的方向大都是让你先思考再行动。
的确,思考是成为一个领导者的黄金法则。
如果你尝试过这些方法,你就会发现它们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能帮助你认识到你当前的能力以及领导方式,但是我们会发现,当前的想法恰恰是阻碍你继续前行的绊脚石。
我没有想过在这个专业,女生是否可以申请班长,没有思考过我成功与否的后果,没有思考过以何种方式管理班级,因为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未知的,我无法判断得失。
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先行动后思考。
先外在表现再内在化
避免能力陷阱
锻炼领导力的过程中会引发两个重要的转变过程:一是外在转变过程;二是内在转变过程。
在你尝试成为另一个人的过程中学会的外在表现力,远远比你反思你会成为什么样的领导者更有帮助。
我们普遍熟知的学习顺序在于,先内在化的提升自我,再外在表现。
我们纸上谈兵,却迟迟无法改变现状。
与此相反,我们需要先外在化再内在化才会起到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改善一个人的某个方面,就要表现得仿佛那方面的特点已经是他的优点了。
莎士比亚说:“如果你没有某种品德,就假设你已经有了。
换句话说,我们要先在行为上表现得像一个领导者,而后才会像领导者一样去思考。
大二参加科技竞赛,其实我们的基础并不扎实,但是组长在比赛的时候,面对老师的刁钻问题,仍然可以镇定自若的回答。
比赛结束后,我们问组长那些问题他是怎么答上来的,我们平时也没讨论过这些问题。
组长说其实他也不知道正确答案,心里很慌,他只是迅速在脑子里堆积一些专业词汇,尽可能的组织在一起回答出来,说的难听点就是:吹牛。
但是牛可不是乱吹的,我们比赛后,都会再去查相关资料落实到位弥补不足,比赛时的外在表现力可以给我们加分,久而久之,这些外在表现力更充实了我们的内在。
伍迪·艾伦有句著名的话:“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于自我表现。”
如果让你先充实自己,再去参加比赛提升表现力,我想,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报名。
提升内在和锻炼领导力一样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内在知识足够了,只会错过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机会。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我们无法在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工作时告诉别人我们到底懂得多少,我们不过是张白纸,只有在表现得好抓住机会后,才能慢慢提升内在,积累比赛经验、职场经验、专业知识。
参与并展示自己,只是第一步,如果你就停在了这一步,你仅仅是建立了你的个人网络。
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不要只是去参加各种活动,而是要参与组织。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经历。
如果不是由外而内地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为也无法改变,这会让你陷入能力陷阱。
当以下三件事发生时我们就会跌入能力陷阱:
• 你喜欢你的工作,因此就会做很多这样的工作,从而越来越擅长这份工作。
• 当你把时间分配在你所擅长的事上,你就会花较少的时间去做其他重要的事。
• 久而久之,你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学习新的东西。
我们都喜欢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当我们把时间分配在那些我们擅长的事上时,就只能花更少的时间在其他事情上,而这些事同样很重要。
因为经验和能力通常是一个循环,当需要那种能力时,我们就能进一步利用它。
这就造成了我们一方面领导能力很强,但其他方面的领导能力远远不足的局面。
就像是你从一个学生会成员,后来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如果还是保持以前的做事风格一定是不行的。
你会踏入你不擅长的领域,而你擅长的可能也不适用于现在的你,所以,不能再完全用以前的思维来考虑事情。
那些曾经对你有用的想法和工作习惯只有在经受住考验后才可能一直适用,否则它们就需要做出改变。
如果你跌入了能力陷阱,你就不会去做这四件事,但是如果你想要像领导者一样行事,你就需要花时间去做以下四件事:
• 与不同的人和团队建立桥梁
• 预见新的可能性
• 提升影响力
• 将想法与个人经历结合
晋升或跳槽?
避免真实陷阱
有两种人。
一种人总是在不停地跳槽,而另一种人一直没有换过工作—他们太容易安定下来,也很容易就停滞不前。
成为一个成年人意味着既要去探索和提问,也要付出实际行动,在该状态下,我们已经成功地成了真正的自己。
维维安·考克斯是英国石油公司前经理,在运作新能源业务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领导风格和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改变,与公司主流的风格和观念已有所不同。
她尝试着用一些新的办法去做事,而她越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事,就让她越想进一步发展自己所肯定的东西。
但公司内的限制太强硬,于是她辞职了,去了另一个公司,在另一个岗位上继续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事。
大学中,你可以做一年的小班干,但不至于同一个职位做到毕业。
如果学校已经满足不了你的眼光,可以试着跳槽走出校园。
以前你参加或组织学校内部的活动,现在,你可参加或组织校外各种活动。
当深处变化中时,不仅要了解领导者需要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他们是谁,他们所代表的是什么,这样才更有可能去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拥有卓越成就的领导者并不会把时间花费在各种内部事务上。
相反,他们会作为团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时间大多花在外部活动上。
他们在外走访以确保团队能得到正确的信息和资源,然后有选择性地汇报给大家,当产生争议时,确保其所带领的团队能获得上级的认同。
高管们都把时间花在哪儿了?
没错:他们有60%的时间都是在开会。
高效的管理者们把时间花费在与组内成员一起工作上,而成功升职了的管理者则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与其他部门或更高的领导层建立联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就犹如盐对于汤的重要性。
人们对“工具性人际网络”的强烈厌恶定义为试图建立人际关系来往上晋升。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接触到更多人,甚至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因为当你做一些不是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时,就会很容易让你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觉得自己越来越功利性,然后就以要遵从真实的自己为借口来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域。
研究表示像牛顿或爱因斯坦这样独居的天才或是孤独的发明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工作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
“我该如何吩咐别人去做事?”这个古老的问题是很多研究如何影响别人的各种各样的策略和建议的书所讨论的话题。
多年以来,人们并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因为他们觉得利用权力和打感情牌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但事实上,领导别人和利用权力之间唯一的不同是,领导别人是一种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影响的行为。
当你想要展示自己权威的一面时,你就要展现出比下属更强的技术和更丰富的经验,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而当你想要展示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时,你就要和下属打好关系,懂得为别人着想,显示出你温暖的一面。
当你只是了解到让你不舒服的表面原因,那你就会觉得利用权力和打感情牌是一件恶心的事最终总结出自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很多书都是关于在工作中如何做真实的自己,也有很多课程来教你如何做一个真实的领导者。
奥巴马在自传中提到,成为总统前,他被称为“变形者”,因为他能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风格,却不会迷失真实的自己。
奥巴马会多种语言,在家说一种语言,在学校说另一种,和朋友在一起时又说另一种,但他仍然还是他自己,奥巴马也能根据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和演讲方式。
这种能力是他从很多年的经历中锻炼出来的。
他像一只变色龙一样,不停变换身上的颜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真诚,而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坚持真实者”的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是基于过去来定义真实性,因此他们认为改变就意味着失去了真实性。
他们的自我定义不仅包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还包括他们的领导、演讲、穿着以及行事风格。
当你尝试转变成一个新的自己时,就好像变色龙更换皮肤颜色一样。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办法做得很好,大多数情况下,看起来就像东施效颦一样滑稽可笑。
因为他们生硬的模仿看起来很不自然,但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他们知道应该要换上哪一层合适的皮肤。
有些讽刺的是,“坚持真实者”尝试保持真实性,这却削弱了他们梦想成为的那种领导者的能力。
相反,“随机应变者”—他们“假装自己是一个优秀领导者,最后真的成了一个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反而能更快达到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个真实的,不一样的,能力更强的自己:他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行事,最终成就了一个新的真实的自己。
虽然锻炼领导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经历过后,新的领导身份就会转变为真实的你,它能促使你花更多的时间来“实施领导力”。
总结
√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你要学会像领导者一样去思考。
√ 你思考的方式不仅仅来源于你过去的经历。
√ 改变你想法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做与之前不一样的事情。
√ 去做——而不仅仅是去想——才会增强你的外在表现力。
√ 接受:新工作、新关系以及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