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没事做看了去年的贺岁《西游伏妖篇》,果不其然一个小时后它就被我直接丢进了烂片中。
之后就借着这部电影和朋友聊起了西游中的经典《大话西游》。小的时候大概有看过一点,但因为没有兴趣就搁置了下来,一直到大学的时候它突然又被炒的火热,这才重新下载了开始看。看完之后,除了爱上了紫霞仙子之外,只有主题曲让我印象深刻。那些经典的台词已经在看电影之前就看着烂大街,便因此少了些许惊叹和感动。想了想,作为一名伪文艺少女,怎么能对这样大火的电影毫无感触?就偷偷地点开了度娘,随后在一篇又一篇的解析中发出“噢原来是这样”,“说的挺有道理”的内心感叹。只不过看得多了,发现很多解析也是互相借鉴,毫无新意和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这电影以前不喜欢看,现在看不一样了。
我问他看出什么不一样了。
他说爱情呗。
我沉默了一会儿,决定不再继续聊这个尴尬的话题。再后来,我问了另一个姑娘同样的问题,她说其实我觉得就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啊,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它捧得这么高。突然我就觉得找到了知己。倒不是说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盛名与实际不符,它的确有它优秀的地方,关于一滴眼泪的痴情、关于月光宝盒的轮回、关于相爱却又不得的无奈。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它可能只是一部周星驰的经典喜剧,又或者说,在那么那么多的电影解析出现之前,我相信更多人只是笑过了,然后记住的不过是朱茵的那一个眨眼,而没有可以写出一篇长论文的心得体会。
套用一句用烂了的名言来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是书籍音乐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倾向,那些豆瓣上拿了九分的作品依然会有人给出“不喜欢”、“不好看”的评价。没有哪个作品可以完全地满足所有人,同样,我们作为看客,其实也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只是现在大家似乎都觉得若是对那些经典发出异声,就会被更大一批人说成是“看不懂都就来评论”的无知观众。因此他们更愿意去围观其他人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解析,然后照搬照抄地表达出自己对该作品的喜爱之情,哪怕一边表达一边心里在想“这是个什么鬼”。
曾经和一个朋友聊天时说到,我每次看《东邪西毒》都会犯困,看了五六回都没看到结尾。她感叹说,这么好看的电影你都看不下去。我只得默默回想了一下看过的那二十几分钟内容,说,这片子节奏太慢,我可能还是更适合看《东成西就》。回应我的就是她倍感无语的眼神。
每当在某些作品的微博底下看到有人给出了中肯但是并不赞美的评价时,底下总会有各种拥护该作品的粉丝开口反驳。形成辩论形式还是好的,更多的可能就发展成开始互喷的局面。这可能也是更多人选择不再发出自己评论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会喜欢一部电影,可能是因为它的剧情出彩,或者演员颜值高演技好,又或者是场面宏大。但若要提到欣赏的高度,却更是因为我们与之有了共鸣。而大多的好作品是需要观众有经历和积累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就不要大言不惭地说感同身受;没有被爱情伤过的人,谈什么心痛到无法呼吸。看不懂的就不要装大家,看得太懂的就不要非得和他人争个高低。前者看懂的不过是别人对作品的自我看法,后者也不过是逞了一时口舌之快,何必呢。
你可以去看别人的解析,从中有所学习,但请你保留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我相信没有一部电影的导演希望观众在看完自己的作品后,发出一模一样的评价。那对他对作品,才是最大的不尊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