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女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叫《影响力》的书,当我看到作者能够如此有信心地用这么简练而又直白的词语为这本书命名,而不添加任何噱头的时候,我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算先“读”为快。随着不断深入的阅读,我渐渐地有一种冒冷汗的感觉,自己原来一直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对生活缺少了太多的发现与总结。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处在一些人为我们巧妙设计的“陷阱”中。无时无刻不处在中“圈套”的风险.....在生活中你是否与我有着同样的困惑呢?
1、为什么超市总喜欢提供“免费试用”?
2、为什么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让犯错的同学写检讨并当众的念出来?
3、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一群人买打折商品的时候我们也会跟着买,并且在事后后悔不已?
4、为什么无论专家说的话有的时候我们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却还会去选择相信?
5、为什么当我们的另一半有了其他追求者的时候,我们反而会更狂热的爱她?
......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儿的时候也会对我所说的这些困惑拍手点赞吧?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类似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虽然发现了,但是很多人都不会去仔细地抛开现象去研究它的本质和动机,不过很幸运的是,这些事情的动机原理在这本书里面都有了一些非常合理的系统解释,为我们减去了很多麻烦。这本书中一共列举了6种影响我们行为的“核心武器”,每一种武器都杀伤力极强,让人防不胜防。他们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接下来我就简单的和大家概括介绍一下这六个“核心武器”所引发的一些典型现象:
互惠:我们经常明明不喜欢某个人,但有的时候却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
承诺和一致:随口承诺的事情我们往往会坚持到底。
社会认同:当自杀事件广为报道时,报道所覆盖的区域的自杀事件反而增多。
喜好:有的时候狂怒的球迷会在比赛输掉以后杀死运动员和裁判。
权威:即使是受过正规培训的护理人员也会毫不犹豫地执行来自医生的明明漏洞百出的指示。
稀缺:面值一元的错误纸币,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面值的几百倍。
看到这些你们是不是感到有一丝的惊讶呢?有的时候纷繁复杂的现象其实都会指向一些最本真的原理,而这正是本书打算要告诉我们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一种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当中,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爆炸的社会,每天我们都会处理各式各样的事情,如果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推敲一遍来产看它的来龙去脉的话,精力显然是不够用的,这时候,固有的经验将会显得尤为重要。能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指示作用,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是,有的时候这些曾一度为我们带来好处的经验也会有失灵的时候。而这时,有的时候便是一些抓住了我们普遍心理的人在用影响力的“武器”在故意作祟。
在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列举的六大影响力的“武器”当中,有一种“武器”几乎让我频频“中枪”,为了能让大家能够清晰地认识它,在此我先隆重地介绍一下:
影响力武器之——承诺和一致
每当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够显得前后一致。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者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的那样去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有所期待了,那么今天我便“以身说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中枪史”,写的是我,说的可能也是你。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故事当中有所体会,避免这样事情的发生。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陪朋友去参加一个演讲口才培训班的公开课,由于我们到的比较早,我和朋友便坐在了最前面。不久之后,来试听的人都陆陆续续进来了,人还是蛮多的。正如大多数的公开课一样,刚开始主持人热完场之后,便有请主讲老师上来和大家做分享。整个活动的气氛挺不错的,期间老师也多次地和现场的观众做着互动,由于我就坐在最前面,所以难免的和我互动就频繁一些。在这过程当中她还夸赞我的口才比较好,这种赞美对一向自认为自己口才还不错的我来说是非常受用的,而那时的我完全享受在自我陶醉的过程当中,浑然不知道自己已经渐渐地靠近了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在讲座快要结束的时候,主讲老师欢迎我上台做一个心得体会的分享,由于前边铺垫的很到位,我也就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异常,便很自然地走上了台和大家说说我的收获,快讲完的时候,老师问我:“你这口才是先天这么好,还是曾经接受过培训呢?”听到了这句话,我压制住了内心沾沾自喜的心情,谦虚地说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的培训,只不过是平时自己偶尔练练而已。听了我的话之后,老师做出了一幅很惊讶的样子,并发出“哇”的声音。台下的不少观众也跟着应和着。这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随后我便不经大脑的说了一句:“当然老师您的水平要比我强很多,以后我还要多多地向您学习(其实从教学培训的角度来说,这个老师的水平也就一般般。事后分析之后我别提多后悔了,正是这句话把我拽到了悬崖边上,就差人家轻轻一推了。)”这时候,老师非常合时宜地来了一句:“啊,那太好了,今天我们正要招收一些学员,想必你也非常想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一起学习吧?”并且还附上了一句“来大家给我们这位优秀的学员一点掌声好不好?”。伴随着台下热烈的掌声,我此时站在台上,手里拿着麦克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之前自己已经把我认学好学的形象树立起来了,这时候拒绝实在是太为难了,最后我不得不让我现在的行动和之前地形象保持一致,报了那个培训班,而且那个培训班后来还陆续收了我一些其他的教材费用说这些教材是上课必须用的,这样学习才会有效果,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回忆着这段故事,手里拿着《影响力》这本书,我感觉我仿佛听到了海哭的声音,哎,你说你怎么不早点出现呢?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并且真诚地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够一起来探讨和学习《影响力》这本书,一起发掘出作者没有写在书上的、但却已经暗示给我们的那些“不为人知”的道理。
正常情况下,促使我们作出顺从决策的几个最常用的信息,都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决策时频繁、机械地使用互惠、言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稀缺原理的原因。每个原理本身都能够极为可靠地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说“是”比说“不”更有利。但现实中,大量的、极易伪造的信息被人利用,他们借此引诱我们作出机械的反映并从中获利,我们不得不防。